公益

主题: 【宜昌语文征文】关庙山·天地人

  • 生动
论坛高级顾问实名认证会员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4/5/5 10:57:40
  • 来自:湖北
  1. 10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老农)的帖子

好!有时间把俩们弄到一起米西米西,磋商磋商,共同完成此任务!
一个努力追梦的人!
积善成德,善行天下!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4/5/5 10:47:06
  • 来自:湖北
  1. 9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关庙山遗址       中国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以大溪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县城东北11.5公里处,地处江汉平原西部边缘。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除大溪文化遗存外,还有屈家岭文化和极少的“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存。关庙山的发掘,再次揭示了“青龙泉三期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和大溪文化上下叠压的地层关系;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大溪文化红烧土房屋遗迹,由此增加了对南方新石器时代建筑形式和技术的认识;关庙山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存,基本上包括了该文化遗存的各主要阶段,对研究大溪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期等,都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 寒江雪
  • 发表于:2014/5/5 8:36:19
  • 来自:湖北
  1. 8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年关庙山文化节征文,我说过关庙山“无关无庙也无山”这样的话。读罢先生的文章,茅塞顿开:我所谓无关无庙也无山的说法是错的。    
       其实,关在脚下,庙在心里,山在眼中!——这是吕先生给我的启发,这是先哲给我的智慧:有意志品格、有诚心善意、有远大胸怀,才有完美人生。
        看脚下的关,念心中的庙,想眼中的山。
         欣赏大作。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4/5/4 19:26:34
  • 来自:湖北
  1. 7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黄道华先生已写了《关庙山》和《曹廷杰》两篇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4/5/3 21:11:25
  • 来自:湖北
  1. 6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楼(生动)的帖子

           我是抛砖引玉,那样的确切的资料只有黄道华兄才能够理清。我来转告黄兄!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4/5/3 21:08:54
  • 来自:湖北
  1. 5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楼(相逢是首歌)的帖子

哈哈!老杆子快跟不上大好形势啦。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4/5/3 21:07:35
  • 来自:湖北
  1. 4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楼(清水石)的帖子

谢先生!传统文化连同人的诸多本能正在消逝,无可奈何,是福是祸,只有我们的后代确切地知道,我们今天只能预想。
  • 生动
论坛高级顾问实名认证会员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4/5/3 18:23:35
  • 来自:湖北
  1. 3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确!辛苦哒!开创了此次征文的先河!赞一个!请按照教科书的格式写!主要是介绍关庙上的由来、历史贡献、区域文化、文物史料及社会影响等!可以参考,《枝江文化志》!
一个努力追梦的人!
积善成德,善行天下!
  • 相逢是首歌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版主论坛首席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4/5/3 18:03:31
  • 来自:广东
  1. 板凳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到底是老杆子!佩服!
听涛声依旧
看潮涨潮落
观网上风景
品酸甜苦辣
  • 清水石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版主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4/5/3 8:47:01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工业化时代,人有了汽车就不大会走路,有了计算器不大会笔算心算,有了电脑不大会写字,有了洗衣机不大会洗衣。人的本能这样丧失下去,人或许会成为机器人,那定是人自制的悲哀。不是么,关庙山就陈列有已为农人久废不用的石磨木犁、斗笠蓑衣等农具和披挂,它们只能在为来客表演时才会派上用场。

   在现代科技如此发展的今天,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钢笔、毛笔、算盘等漸被丢失,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