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杨启福小说的批判精神

  • 沉木
楼主回复
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实名认证会员
  • 阅读:18234
  • 回复:6
  • 发表于:2018/4/29 23:11:0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杨启福小说的批判精神

(《隔着一条江》中短篇小说集代序)



 

    我与杨启福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都在国营企业工作。从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涉足文学创作。杨启福从事的是企业管理,大约是长期与人打交道的缘故,写作伊始,作品就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从文学表现手法上看,杨启福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批判性是其共同的本质。

    一是黑色诙谐。作品有《那天晚上》《城府》《隔着一条江》《界河轶事》等,或反映心理扭曲,或带有自嘲和宿命。笔触大都刻薄,故事和人物充斥着荒诞和病态。让读者在对主人公产生同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主人公的唾弃和对现存秩序的批判。

    改革开放之初,正值社会变革朦胧时期,它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应性、不确定性──或无奈或无助或彷徨,在宁子修(短篇《隔着一条江》主人公)身上反映尤为突出,他的自闭和儒弱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与社会相互排斥的结果。社会与他已渐行渐远,而他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他看来唯一的选择就是逃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经产生过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他始终没有勇气走出这一步。启福最终没有为宁子修的人生道路指明一条光明的前途,而是以悲剧结束。正因为如此,才有利于唤醒更多的人来同情国营企业精英人才被抛弃的命运。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确实是冷漠胜于同情。

    《那天晚上》中的毕记者,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家庭责任感的男人,更是一个在功利思想侵蚀下的个人奋斗者。毕记者显然是个很爱脸面讲尊严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的人,并且绞尽脑汁,甚至丧心病狂地对邻里实施报复。毕记者不自觉的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损人利己。作品通篇没有对这个人物作出善恶评判,而是通过毕记者的不安、神经质和恐惧,揭露双面人的可悲与可鄙。

    二是价值反思。有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快乐的做工队》《大力士麦子武》《邻居卫妈》,以及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桂花婆》等,题材不大,人物很小,生活琐碎。作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来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期望社会能有更多的爱。

    《快乐的做工队》中早期打工仔在工厂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实属幸事,买彩票中大奖更是喜上眉梢,他们哪里知道中大奖背后恰恰隐藏着祸根。面对被撵走的危机,他们好不容易突破层层叠叠的关系,转危为安,却在最后一刻见一辆崭新的叉车开来,梦想碎了。牛工头他们“见着远去的叉车,面面相觑,脸色大变……”作品中的打工仔佬是一个周而复始为自己的生存四处奔波、四处碰壁的弱势人群。他们四海为家,其朴实、勤劳、刚毅让世人称道。作品为他们坎坷的命运疾呼公平。

    《桂花婆》是一个传奇故事。故事来源于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时期,讲述的是一段恋情,追问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作品用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破坏生态环境、违背自然规律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是现实批判。有反映国有企业改制阵痛的《接班人》以及姊妹篇《生活还要继续》,有反映价值观取向冲突的《30年后来相会》、有反映时代诱惑下灵魂沦落抑或升华的《雪花飞舞》等,作品以小见大,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主人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痛苦挣扎与奋起抗争。

    作为改革前夜新旧交替的接班人覃慧(中篇《接班人》),虽然看到了企业的症结,但改革的步伐如摧枯拉朽,她这个企业精英也无回天之力,唯有随同企业自生自灭。如果说覃慧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或牺牲品,而作为改革开放子夜中的季丛(中篇《生活还要继续》),其本质还是覃慧命运的重复。作品通过企业精英管理人才的沦没,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惨痛和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覃慧还是季丛他们为社会作出了牺牲。这种牺牲也同样悲壮。

    《遥远的大别山》(中篇)较之上述三类,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属于独立特行。该作品讲述的是已过时的“爷爷奶奶”的故事。尽管如此,也溶进了对封建残余的批判元素。《遥远的大别山》最值得一提的是人物个性与故事性演绎大胆、时空转换随心所欲且完整统一,节奏感强,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看到了以传统手法制造出的纯文学应有的生命力。

    杨启福的作品,演绎着普通人的故事,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大都有生活原形。这其实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无论篇幅大小,题材都比较深刻,多数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困惑,因此,对待人物所承载的痛苦既是写实的,更带有倾向性。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均有一定的高度。这并不在于他有多么高明,而是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势所决定了。

    于是乎,杨启福小说的批判精神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悲剧色彩。作品中人物不愿入俗、不大合群,缺乏与人与社会的沟通,但却又很少抱怨社会,大都忍辱负重。

    有人说擅长写悲剧的人是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杨启福大约属于理想主义者之列。他努力追究完美,试图从阅读美学的角度出发,刻意营造作品朗读的语境、意境与画面的统一,旨在让读者少一些压抑,多一些轻松。

    杨启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实还可以再丰满一些,故事的冲击力还可以再加强一些,这是他作品的不足之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不好把握的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这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信杨启福的作品会越写越好,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宽。

 

 

2017年10月20日
  
  • 沉木
楼主回复
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8/6/4 19:28:07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感谢各位的关心。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