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话说江口古今

  • 李家铸
楼主回复
  • 阅读:27404
  • 回复:1
  • 发表于:2018/2/13 16:59:10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话说江口古今
                       作者李家铸
         长江之水天边来,流经江口奔东海。古镇江口历史悠久,若有人去江口旅游,就会喜欢上古朴典雅的吉祥街;喜欢上条石路面的李家巷;喜欢上尼姑庙三佛寺;喜欢上繁荣热闹的三角点;喜欢上江口餐桌上的名菜肉(鱼)糕;喜欢上江口人朴实的民风民俗;会留连忘返舍不得离开。古镇南靠气势磅礴的滚滚长江,北靠享有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西边有平如镜绿如蓝的东湖,东边有美丽富饶的棉区风光。若有人在环绕江口镇土堤上漫步,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有时会错把东湖当成杭州西湖:有时会错把白茫茫棉田当成青海雪原:有时会错把起伏麦浪当成东海波浪:有时会错把三佛寺当成西天神庙:有时会错把繁荣的江口当成浙江乌镇:有时会禁不住激情满怀;乐的陶醉。喜欢外出旅游的人们,若没有去过宜昌的江口镇,赶紧安排时间去一次。否则,会为没去过小有名气的江口,感到懊悔和遗憾。在此,我简单的介绍江口今昔,让人们有个初步了解。                       
               一     江口镇的由来                                     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端,位于宜昌和沙市之间的江口古镇,在江边筑有又高又厚土堤,挡着汹涌澎湃的长江水。小镇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约四里路长的三条老街同长江平行,有十几条巷子将街串联,道路四通八达。街道是约一米长半米宽条石铺成,有的巷子也是条石铺路。若遇到下雨,雨停街乾,女人能穿绣花鞋上街。街道两则全是两层高砖瓦房,屋檐高翘,古朴风雅。做生意的门面,红漆的木板门,柜台上有梭板,屋檐下挂着醒目招牌。商铺宽敞亮堂,品种齐全,琳琅满目,货物十分诱人,吸引行人进门选购。 门面后面住人,有的户进深达几十米,屋上有亮瓦,光照明亮。屋内有天井,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冬暖夏凉。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十年代,古镇居民达到上万人,市场繁荣昌盛,享有小汉口声誉。                          
      江口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在遥远的古时候,这地方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中有户新婚夫妻,男的叫江青松,二十岁,身材高挑,皮肤白净,五官端正,一双黑黑眼睛炯炯有神。女的叫宋秀口,身材苗条,漂亮文静,一双黑黑眼睛格外迷人。俩人男耕女织,相互关心,恩爱过日子,人们十分羡慕。七月的一天早晨,男人到江边挑水,女人到江边洗衣。忽然发现河堤溃了个小口,滚滚长江水向堤内哗啦啦流着。他俩立即高声呼叫"堤破了,堤破了,快来人抢险啊!"十几户人家闻声跑来抡险,有的人挑泥土往口子里倒,有的人抱石块往口子里丢。但堵不住缺口,溃口越来越大,土堤有被冲垮危险。在即将堤垮人亡危急时刻,姓江的夫妻俩,突然手拉手跳进溃口处,用身体挡住汹涌澎湃河水。刹那间人,水,土混成一体,溃口神奇合拢。人们为记念舍身救堤小俩口,引用男人的姓‘江’,引用女人名字里‘口’,命名这块地方叫‘江口’。从此人们称赞这块地方为神奇的江口,吉祥的江口,美丽的江口,富饶的江口。周边人们闻讯,陆续搬到这块地方居住,逐渐形成江口集镇。
           二   繁荣昌盛的江口     
      江口古镇原只几十户人家,在无数次改朝换代中,逐渐发展成几百户。到一九四九年七月共产党解放江口时,已有上千户,达几千居民。解放后的江口得到蓬勃发展,商铺密集,市场繁荣昌盛。江口是江陵,当阳,草埠湖等地区,进出物质集散地。河码头常年停靠几十只木船,大船小船桅杆林立,白帆宛如层层叠叠山峰,极其壮观。有从重庆顺水而下的船,也有从武汉逆水上行的船。有的船只在装货,有的船只在卸货,还有些船只在江面排队等候。装卸工人从船上起运货物,有的俩人抬着,有的一人扛着,还有的人一担挑着。他们口里不断吆喝,吃力的一步一步爬堤坡。左边人往上爬,右边人往下行,形成二条长蛇阵,工人来来往往十分繁忙。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大小山丘,运输车辆排队等待装卸。有时沙宜班客轮,呜长笛靠岸。下船客人有的提着箱子,有的背着包袱,有的手牵手,一个跟一个的走上岸。接着岸上一长串客人,依次走上船。码头上行人川流不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富人有穷人,也有官员但更多的是百姓。人们来来往往虽然有些拥挤,但秩序井然。堤边摊贩叫卖声不断,买东西的人心满意足,商贩更是高高兴兴。河码头是附近乡村十几万农民,生产生活物质集散地,是江口镇商家吞吐货物咽喉。河码头进出货物多,江口市场就繁荣。河码头宛如江口市场温度计,码头上热闹,江口镇市场就热热闹闹。是天然的黄金水道长江,给江口人民带来的福运。
     街上商铺密集,各种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商铺把收购的棉花,粮食,牲畜,鲜鱼,鸡蛋等土特产品,远销武汉,上海,重庆等地。又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采购轻工产品。其中有布匹,白糖,食盐,煤油,炊具,火柴等,在江口批零兼营,销到附近乡村。镇上商家面向农村经营,农民卖什么,商家收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商家卖什么。商家生意越做越活,江口市场越来越繁荣。每年到冬腊月,每天到镇上来买卖东西的农民,少则上千人,多则上万人,街上人挤人,挤的水泄不通,大有把街道挤破之趋势。各行各业生意兴隆,到过年时,商家准备的货物几乎全卖完,户户欢欢喜喜过大年。镇上商铺名望大的老字号招牌有:施泰顺,李东顺,李云顺,甘鼎昌,同成和,顺发义,赵义和,张兴发,大有益,有正味,谢祥记,谦泰吉等。
      有的老字号招牌还沿袭至今,如匹头铺“甘鼎昌”在清末民初就生意兴隆。老板甘子衡,中等身材,身体微胖,白净的圆脸,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谈吐举止文雅。商铺柜台内摆的绫罗绸缎,花布洋布白布土布,有的是从武汉上海等地发来。布匹质优价廉,品种齐全,能满足各层次人需求。他精明能干,诚信守法,做生意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为了让顾客相信甘鼎昌不短尺少寸,在靠顾客的柜台边缘上,刻有一丈长尺度。名为“公平尺”,让顾客买布料后,自行合尺寸是否相符。顾客也可以自带木尺,考核公平尺是否准确。他这一举动,赢得了民众信任。解放后甘子衡布匹生意越做越大,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旺,在江口大名鼎鼎。后来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开明的甘子衡带头参加公私合营。当过江口镇商会会长,工商联主席,县工商联副主席。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已退休的甘子衡又重开“甘鼎昌”门市部,又一次当上老板,带动了江口私营经济的发展。他病逝后,儿子接管企业,把百年老字号“甘鼎昌”,搬迁到枝江市迎宾大道,现在是孙子辈继承经营。
      又如江口“谦泰吉”酿酒作坊,是一个清朝秀才张彝叙,在1817年嘉庆年间开办的。酿出的“烧春酒”,当时地方官员列如进贡朝庭礼品。解放后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作坊加入公私合营江口酒厂 。后改为枝江酒厂,生产的“枝江小曲”酒和“枝江大曲”酒畅销全国。酒厂在一九九一年扩建时,把总厂建在枝江市城区,江口老厂改成分厂。现在的枝江酒厂,有的白酒包装上,商标仍是老字号“谦秦吉”。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江口镇轻工业突飞猛进发展。如原来只几十人的缝衣社,在一个剃头匠王洪景带领下,发展成几百工人的制衣厂。做加工服装出口生意,盖上一千多平米大厂房。又如原来只十几人的骨胶厂,在一个弹花匠陈本友带领下。发展成一百多工人的步鞋厂,布鞋畅销全国市场。还有制绳厂,草帽厂,皮鞋厂,标准件厂,塑料袋厂,糖果厂,家俱厂,面粉厂,砖瓦厂等,每个小厂变大厂的故事都很精彩。更有江口酒厂,床单厂,棉织厂,副食品加工厂,机械厂,棉花加工厂,米厂等国营企业,生意兴隆购销两旺。
              三   灿烂的宗教文化
     江口有座弥陀寺,气势雄伟, 建在唐朝年间。据民间传说,是唐玄装去西天取经路上,结识了一位西方老僧人,俩人成了佛门朋友。唐玄装取经返回长安大慈恩寺后,西方那个老僧人来到大慈恩寺。他想云游中国一些寺庙,唐玄装顶立支持,立即派俩个徒弟,在路上照顾老僧,也想通过徒弟了解全国寺庙情况。老僧云游路过江口时,骑的白马忽然停住,向天长啸。他惊讶的向前方望去,只见高坡上霞光万道,一朵祥云在坡顶缭绕,一群白鹤绕坡翱翔。他感到有些蹊跷,立即下马,好奇的走上高坡。瞧见坡北万亩湖水绿如蓝天,平如镜面,菱藕飘香,鱼鸭竞游。东西两侧一望无际麦苗,气势磅礴像绿色海洋。朝南眺望万里长江水,滚滚向东流。禁不住脱口而出:“此乃风水宝地也!”忽然,弟子智多手指向天空一朵祥云,惊喜的说:“师父,有菩萨打坐在云朵上。”老僧人抬头观望,禁不住叫出声:”那是弥勒菩萨。“立即带弟子跪拜,仰望菩萨承诺:”菩萨要在此地显灵,我安排弟子建寺庙。”话刚说完,顿时那朵祥云向西飘去。老僧人站起身,欣喜的对智多说:“你留此地建寺庙,当首任***,乃天意也。”智多有点为难的说:“玄装师父能同意吗?老僧微微一笑的回答:“阿弥陀佛,这是天意,他会同意的,还会大力支持。”智多又问,寺庙名称定‘弥勒寺’?老僧人思考一阵回答:“用一个菩萨名子是小庙,你在此地建一座大寺庙,用弥勒菩萨的“弥”,阿弥陀佛的“陀”,寺庙名称定“弥陀寺”。从此,智多和尚留在江口化缘建寺庙,一年后先建成大雄宝殿,慢慢的逐年增加殿堂,十多年后形成了一座大寺庙 。在一九四六年,弥陀寺曾为抗战牺牲的英烈,举行超渡活动。有二千多人参加,是一次纪念抗战胜利的爱国主义活动,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在一九五四年,县政府征用改成粮食仑库。
       江口还有座三佛寺,是现在唯一成在的寺庙。 相传明朝末年,有一位逃婚落难小姐,逃到弥陀寺要求剃渡出家。老***把她安排到百米外,原弥陀寺磨豆腐空屋修行。屋内只有三尊菩萨,人们誉为三佛寺。一届传一届,寺庙香火连续至今。 一九九三年,六月三日,旧貌换新颜的三佛寺,举行佛像开光法会。请来了湖北省人大常委,武汉佛教协会会长,武汉归元寺***昌明法师,主持佛像开光法会。有八百多名僧俗弟子参加,是三佛寺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佛教活动。现在每天上午,在习静主持带领下,穿着长衫,光头白脸,眉清目秀的尼姑。毕直站成一排,双手合拢,在烛光闪闪佛像前诵经念佛,有人敲打木鱼伴奏。琅琅诵经声娓娓动听,展示三佛寺独特风彩。
      江口又有座龙船寺,建在下街尾约一里路远地方。寺庙背靠江堤,庙内菩萨望着波涛滚滚江面。据民间传说:在明朝末年端午节那天,江口举办龙舟赛,堤坡上站满观众。一条黄龙舟和一条红龙舟,正在江面比赛抡彩旗。船上鼓声急促,划船人吆喝声一阵高一阵,两条龙舟像离弦弓箭在江面上飞驰。岸上人们拍手称赞,喝彩声响彻云霄。忽然天空从西向东刮起一阵狂风,将江面上两条龙舟掀翻,龙舟上的人全部落入江中。刹那间江水波浪滔天,淹没了落水人群,吓坏岸上几千观众。幸好龙舟上人都会游泳,二十四人全都奇迹般游上岸,事故有惊无险,让人们虚惊一场。主持人十分欣喜的在河滩上举办庆幸会,锣鼓喧天,鞭炮声响彻云霄。 镇上几个头面人物,给死里逃生的二十四人披红戴花。当场誉为龙舟英雄,奖每人白酒一坛(十斤重)。几千观众热烈鼓掌祝贺,蜂拥而上把二十四名英雄抬着欢庆。为了纪念这次有惊无险龙舟赛,当年江口镇人们集资,新建龙船寺。选择地址时,因江口段河面冬季水浅,为避免龙落浅滩遭虾戏。龙船寺建在距下街约一里路处,那里地势高,冬季河水仍有八米多深。庙里供奉萧天任水神和龙王爷神像,保护江口人划龙舟永久平安。在一九六四年破四旧运动中,人们把龙船寺撤了,把龙王菩萨和水神抛到长江放生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人到江口投资建寺庙,先后建成东岳庙,崇敬庙,土地庙,清真寺。不同风俗的几座寺庙建在镇上,江口逐渐形成多元文化集镇。有孔子儒学,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西方文化等。每逢初一,十五,菩萨生日,方圆百里内人家到江口赶庙会。大街小巷人来人往,挤的水泄不通,商家生意兴隆。
                四   风景这边独好    
       江口镇街道约四里路长,由西向东,同长江平行。集镇四周有牢固的土堤围着,(在八十年代,江口镇扩建新街,才把后面土堤推平。)古镇宛如盆地,气温宜人。 江口镇虽然没背靠名山,但边靠气势磅礴万里长江。居民能看到滔滔不绝江水东流;能看到壮丽轮船鸣笛航行;能看到木帆船长风破浪;能在长江里游泳搏浪;禁不住哼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人的心情似长江水样欢畅。江口镇虽然没有市镇公园,但边靠美丽的江汉平原。居民能从家门口漫步到“江汉植物园”。清早有人到那里晨练,中午有人到野外游玩,傍晚有人到那里散步。甚至有的人站在家门口,能看到田野里桃花红,梨花白,油菜花黄,麦苗青青,稻谷金黄。能嗅到泥土香,嗅到鲜花吐芬芳,呼吸清新空气,尽情享受大自然美丽风光。江口镇边靠美丽的东湖,人们不需坐公汽,搭的士。从枝江三中门口向西北方向,漫步约十分钟,就到东湖风景区。湖面广阔,湖水平如镜绿如蓝。有白鸭在湖面漂泊,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场景迷人。有情侣划小舟荡漾,婉转歌声飘扬湖面,令人羡慕。有的人坐在湖边树阴下,拿着钓杆等待大鱼夺钩,悠然自得乐在其中。湖面四周坡地上绿茸茸的青草,象绒毯子一样铺在地上,吸引游客席地而坐,甚至有的人还在草地上打滚玩耍。那里天蓝蓝,水蓝蓝,地蓝蓝,景色宜人。幽雅幽静,空气新鲜,令游客心旷神怡。江口镇还有天然的沙滩娱乐场,冬天长江水位降低,江面露出大面积沙滩,人们步行到沙滩上玩耍。有人在沙滩上打排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有人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唱汉剧,唱京剧。有人在沙滩上练棍棒,练刀剑。有人在沙滩上堆沙山,捉迷藏等。还有三五个人在一起做野炊,高高兴兴吃一餐,直至晚上才归家。  尤其是在正街费家巷口,同前正街相通“十”字路段,地名三角点。是江口最繁华地方,四面有店铺,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街边耸立着一座约十米高三角形木架,是江口镇标志性建筑。据民间传讲:在明朝时期,江口有个杨怀全举人进京赶考,遇见一座大山挡路,大山傲慢的问,是你高还是我高?杨怀全爬到山顶后回答:“虽然我个头比你矮小,但我心高志大,能爬到山顶,把你踩到脚下,现在我站在山顶比你高。”杨怀全心高志大想干事业,翻山越岭走到京城,考试中皇榜第三名。他当官几十年后告老还乡,在街上建了这座三角形木架,高高耸立在街边。意思是告诫青年人,要心高志大,才能走的远飞的高,三角形木架是激励青年人奋发图强标志。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三角点”,经常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到三角点,要孩子扶摸木架,沾点聪明气好成才。说近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住在费家巷的田明元,小时候经常爬三角架,六二年考取北京工业学院。还有一个姓郑的考取清华大学,一个姓杨的考取北京大学,都是小时候喜欢爬三角架。只要是天气好,每天傍晚三角点十分热闹。有些大点孩子爬三角架玩,站满一层又一层,像叠罗汉。还有家长带着小点孩子,抚摸三角木架沾点灵气。三角架是青年人成才的桥梁架;是青年人实现希望的放飞架;是青年人长智慧的示范架;是激励青年人奋发图强的目标架;是象征拼搏精神的标志性建筑;江口人民热爱它。外地人到江口走亲访友,洽谈生意,观光旅游等,都慕名到三角点瞻仰三角架,感概的抚摸三角架,为的是沾点灵气。三角架在漫长的春秋岁月变化中,受日晒夜露侵蚀,木柱慢慢腐朽,有人更换了一次又一次。上了桐油的三角架,在阳光照耀下总是闪闪发光。一九六零年,人民政府曾在三角架上挂: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长幅标语,激励江口镇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后来因木质受腐蚀,政府担心儿童攀爬出事故,把三角架撤了。
      江口古镇风彩独特,虽然一无青山依靠,二无蓝色海洋衬托。但有长江,有沙滩,有东湖,有美丽农田衬托,还有古街雅巷等,风景这边独好。江口宛如一块彩色宝石,镶嵌在长江北岸边,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曾有游客离开时感叹的说:"只恨今生没能住在江口,不过来玩一趟,已感到很幸运了。"
                五  李家巷名由来
       江口古镇面积达二平方公里,约有万人居住。老街有同长江平行的前正街,正街,后街。十几条巷子将三条街串通,镇内道路四通八达。巷子各有特色,如有住户以编制竹器为特色的百家巷,将正街同前正街连通;有住户以做裁缝为特色的费家巷,将正街同后街连通  ;有住户以开餐馆为特色的太平门巷,将正街同河堤连通;有住户以开茶馆为特色的水巷子,将正街同前正街连通。有以打铁为特色的李家巷,将前街同河堤连通。每一条街道和巷子形成,都有一段精彩典故,如胡县令赐名“李家巷”:
      巷子是条形石板道路,光亮整洁,比现代瓷砖坚硬耐磨。巷子深深,幽雅风趣,站在巷子口一眼望不到头,石板路仿佛通向遥远天边。巷内住有几十户人家,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有的户门面做生意,卖生活用品。有的户开餐馆,卖早点和中晚餐。有的户帮人打工,早出晚归。有的户起炉灶打铁器,打菜刀镰刀等。巷子内叮当,叮叮 当当打铁声此起彼伏,街上行人老远都能听见。在唐朝时,巷子内住居民只有二十户三大姓,姓王的有七户,姓宋的有三户,姓张的有十户。三姓氏为巷子起名争论不休,姓张的是大姓,他们不顾别人反对,索性把“张家巷”牌子挂在巷子口。姓王的户和性宋的户认为张姓仗势欺人,气愤的砸烂“张家巷“牌子。三姓氏的人为这块牌子,竟然互相动手打起来,最后闹到县衙去解决。胡县令约五十岁,去年才中举,被分配到枝江当县令。他升堂询问案情:跪在堂下的张姓代表,张国安急不可待的说:“巷子里住二十户,姓张的有十户,占绝大多数,起名”张家巷“名正言顺。”胡县令点头说:“有道理。”顿时,来的张姓人笑逐颜开。王姓代表,王启明腮帮鼓得圆圆的说:“集资建设巷子路面,王姓人家出资占六成,巷子定名“王家巷”理所当然。“胡县令感慨的说:”也有道理。“刹那间,来的王姓人高兴万分。宋姓代表,宋万全血脉沸腾的说:”他们都是陆续搬迁来的新户,我们宋姓三户人家早就住巷子头,靠打铁谋生。有人曾叫“铁匠巷”,巷子定“宋家巷”天经地义。”胡县令惊讶的说“更有道理。”瞬间,来的宋姓人欣喜若狂。忽然,堂下三人异口同声的问,县令究竟判巷子定何名?胡县令反问道,定宋家巷,你们同意吗?张姓和王姓同时回答:“不同意。”胡县令又问,定王家巷行吗?张姓和宋姓同时回答:“不行。”胡县令把眼睛一瞪,又问,定张家巷好吗?姓王和姓宋的同时回答:“不好。”胡县令眨了眨眼,摇摆着身子心想:三姓氏人在公堂对驳,一不是为钱财,二不是为地界,更不是被打伤。他们没实质性利害冲突,只是为争一口气闹到公堂。我若定其中任何一姓氏为巷子名,其它两姓氏都不满意。倒不如不用张,王,宋姓定巷子名。不去钻牛角尖,换一种思路,断三姓氏互不输赢。让他们体面收场,想必都会乐意接受。突然,他把惊堂木一拍,“叭”的一声响。沉下脸来说:“既然你们不同意用王姓,张姓,宋姓定巷名。如今是大唐盛世,姓李的天下,本县令赐名叫“李家巷”,沾点皇家喜气,人人脸上有光。”三姓氏的人,觉得县令判的高明,三方不输不赢,巷名又是皇帝李姓,都欣然接受了。几户铁匠安心了,火炉越烧越旺,一代传一代。叮咛当,叮叮当当,铁锤打灭了唐宋元明清封建王朝;叮叮当,叮叮当当,铁锤打败了日本侵略军;叮叮当,叮叮当当,铁锤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叮叮当,叮叮当当,铁匠迎来了新中国;叮叮当,叮叮当当,国家实现机械化淘汰了人工打铁;从此,再也听不到李家巷内叮叮当的打 铁声。        
               六    灿烂的民间文化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被古人奉为“吉祥物”,“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划龙船,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端午节划龙船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春节玩龙灯是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口人最喜爱这两项活动。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每逢端午节,镇上开展划龙船活动。有红龙,黄龙,青龙三条龙舟,分别代表三条街。划船人头上帽子,身上衣服同龙舟色彩一致,极其壮观。开始时,全体水手去龙船寺朝拜龙王和水神。俩尊菩萨前摆满贡品,烛光闪耀,和尚边敲木鱼边念经。水手们拿着三支燃烧的黄香,跪在菩萨前齐声祈祷说:”保佑龙舟平安参赛。“再把手中三支黄香插到香缸里,然后恭恭敬敬跪拜。敬神结束后,水手们才欣喜的离开寺庙,登上停在庙门前的龙舟。顿时,鞭炮齐鸣,龙舟离岸向赛区划去。起初,三条龙舟在江面上划来划去表演。站在船头的人,摇着龙头,手挥龙旗,喊着号子。有时喊的慢,有时喊的快,有时喊的急,指挥龙舟向前划。坐在船中间的人,双手擂响鼓。咚咚哐声跟随号子声,有时鼓声慢,有时鼓声快,有时鼓声急,有时鼓声紧。划船人跟着鼓声,有时划的慢,有时划的快,有时划的急。站在船尾的人,手握舵把,掌握航向,摆着尾巴。船工的桨片在水中推来推去,龙舟宛如凤凰展翅样漂亮美丽。三条船有时齐头并进,有时你追我赶,船尾掀起一长串白浪  宛如三条蛟龙戏水。当三只船排成一长串,有红有黄,宛如天空彩虹掉到江面,极其壮丽。十一点正比赛开始,三条龙舟停在岸边待发,抢对岸下游江州边上插的一面红旗,大约有二千米远。当岸上一声信号枪响,刹那间三条龙舟离岸。船上鼓声阵阵,划船人么喝声一阵高一阵,龙舟像离弦弓箭在江面上飞驰,顿时江面上呈现三条滚滚浪花。时而红龙在前,时而黄龙超过,时而青龙跃居第一。三条龙舟在江面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划船人为抢红旗,一股劲的拼命划桨,身上流出豆大汗珠,阳光照的像珍珠般闪烁。江面被三条龙舟搅的在沸腾,场面极其壮观。看龙舟赛的人,堤坡上河滩上满满的,人山人海挤的水泄不通。人们为各自看中的龙舟,手舞足蹈的高声喊加油。顿时船上人吆喝声,鼓声,划水声,同岸上人加油声,欢呼声汇集一起,响彻云霄。为争夺彩旗,在最后冲刺阶段,岸上突然三声铳响。三条龙舟上的人,精神抖擞,齐心合力,拼尽全力的划桨,刹那间龙舟像飞船奔腾。当其中一条龙舟抢到彩旗,水手立即举起木桨欢庆。顿时,岸上鞭炮轰鸣,人们鼓掌祝贺,有些人甚至蹦蹦跳跳的欢呼,整个场面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参加龙舟赛,不只是选几个会划船的人就能夺到彩旗。能夺到彩旗的,是团队人员合作精神好;是团队人员吃苦耐劳素质好;是团队人员划船技能好;是团队人员采用竞争方法好;是团队人员拼搏精神强;这些正是江口人具有的精神。巷子是条形石板道路,光亮整洁,比现代瓷砖坚硬耐磨。巷子深深,幽雅风趣,站在巷子口一眼望不到头,石板路仿佛通向遥远天边。巷内住有几十户人家,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有的户门面做生意,卖生活用品。有的户开餐馆,卖早点和中晚餐。有的户帮人打工,早出晚归。有的户起炉灶打铁器,打菜刀镰刀等。巷子内叮当,叮叮 当当打铁声此起彼伏,街上行人老远都能听见。在唐朝时,巷子内住居民只有二十户三大姓,姓王的有七户,姓宋的有三户,姓张的有十户。三姓氏为巷子起名争论不休,姓张的是大姓,他们不顾别人反对,索性把“张家巷”牌子挂在巷子口。姓王的户和性宋的户认为张姓仗势欺人,气愤的砸烂“张家巷“牌子。三姓氏的人为这块牌子,竟然互相动手打起来,最后闹到县衙去解决。胡县令约五十岁,去年才中举,被分配到枝江当县令。他升堂询问案情:跪在堂下的张姓代表,张国安急不可待的说:“巷子里住二十户,姓张的有十户,占绝大多数,起名”张家巷“名正言顺。”胡县令点头说:“有道理。”顿时,来的张姓人笑逐颜开。王姓代表,王启明腮帮鼓得圆圆的说:“集资建设巷子路面,王姓人家出资占六成,巷子定名“王家巷”理所当然。“胡县令感慨的说:”也有道理。“刹那间,来的王姓人高兴万分。宋姓代表,宋万全血脉沸腾的说:”他们都是陆续搬迁来的新户,我们宋姓三户人家早就住巷子头,靠打铁谋生。有人曾叫“铁匠巷”,巷子定“宋家巷”天经地义。”胡县令惊讶的说“更有道理。”瞬间,来的宋姓人欣喜若狂。忽然,堂下三人异口同声的问,县令究竟判巷子定何名?胡县令反问道,定宋家巷,你们同意吗?张姓和王姓同时回答:“不同意。”胡县令又问,定王家巷行吗?张姓和宋姓同时回答:“不行。”胡县令把眼睛一瞪,又问,定张家巷好吗?姓王和姓宋的同时回答:“不好。”胡县令眨了眨眼,摇摆着身子心想:三姓氏人在公堂对驳,一不是为钱财,二不是为地界,更不是被打伤。他们没实质性利害冲突,只是为争一口气闹到公堂。我若定其中任何一姓氏为巷子名,其它两姓氏都不满意。倒不如不用张,王,宋姓定巷子名。不去钻牛角尖,换一种思路,断三姓氏互不输赢。让他们体面收场,想必都会乐意接受。突然,他把惊堂木一拍,“叭”的一声响。沉下脸来说:“既然你们不同意用王姓,张姓,宋姓定巷名。如今是大唐盛世,姓李的天下,本县令赐名叫“李家巷”,沾点皇家喜气,人人脸上有光。”三姓氏的人,觉得县令判的高明,三方不输不赢,巷名又是皇帝李姓,都欣然接受了。几户铁匠安心了,火炉越烧越旺,一代传一代。叮咛当,叮叮当当,铁锤打灭了唐宋元明清封建王朝;叮叮当,叮叮当当,铁锤打败了日本侵略军;叮叮当,叮叮当当,铁锤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叮叮当,叮叮当当,铁匠迎来了新中国;叮叮当,叮叮当当,国家实现机械化淘汰了人工打铁;从此,再也听不到李家巷内叮叮当的打 铁声。        
               六    灿烂的民间文化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被古人奉为“吉祥物”,“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划龙船,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端午节划龙船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春节玩龙灯是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口人最喜爱这两项活动。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每逢端午节,镇上开展划龙船活动。有红龙,黄龙,青龙三条龙舟,分别代表三条街。划船人头上帽子,身上衣服同龙舟色彩一致,极其壮观。开始时,全体水手去龙船寺朝拜龙王和水神。俩尊菩萨前摆满贡品,烛光闪耀,和尚边敲木鱼边念经。水手们拿着三支燃烧的黄香,跪在菩萨前齐声祈祷说:”保佑龙舟平安参赛。“再把手中三支黄香插到香缸里,然后恭恭敬敬跪拜。敬神结束后,水手们才欣喜的离开寺庙,登上停在庙门前的龙舟。顿时,鞭炮齐鸣,龙舟离岸向赛区划去。起初,三条龙舟在江面上划来划去表演。站在船头的人,摇着龙头,手挥龙旗,喊着号子。有时喊的慢,有时喊的快,有时喊的急,指挥龙舟向前划。坐在船中间的人,双手擂响鼓。咚咚哐声跟随号子声,有时鼓声慢,有时鼓声快,有时鼓声急,有时鼓声紧。划船人跟着鼓声,有时划的慢,有时划的快,有时划的急。站在船尾的人,手握舵把,掌握航向,摆着尾巴。船工的桨片在水中推来推去,龙舟宛如凤凰展翅样漂亮美丽。三条船有时齐头并进,有时你追我赶,船尾掀起一长串白浪  宛如三条蛟龙戏水。当三只船排成一长串,有红有黄,宛如天空彩虹掉到江面,极其壮丽。十一点正比赛开始,三条龙舟停在岸边待发,抢对岸下游江州边上插的一面红旗,大约有二千米远。当岸上一声信号枪响,刹那间三条龙舟离岸。船上鼓声阵阵,划船人么喝声一阵高一阵,龙舟像离弦弓箭在江面上飞驰,顿时江面上呈现三条滚滚浪花。时而红龙在前,时而黄龙超过,时而青龙跃居第一。三条龙舟在江面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划船人为抢红旗,一股劲的拼命划桨,身上流出豆大汗珠,阳光照的像珍珠般闪烁。江面被三条龙舟搅的在沸腾,场面极其壮观。看龙舟赛的人,堤坡上河滩上满满的,人山人海挤的水泄不通。人们为各自看中的龙舟,手舞足蹈的高声喊加油。顿时船上人吆喝声,鼓声,划水声,同岸上人加油声,欢呼声汇集一起,响彻云霄。为争夺彩旗,在最后冲刺阶段,岸上突然三声铳响。三条龙舟上的人,精神抖擞,齐心合力,拼尽全力的划桨,刹那间龙舟像飞船奔腾。当其中一条龙舟抢到彩旗,水手立即举起木桨欢庆。顿时,岸上鞭炮轰鸣,人们鼓掌祝贺,有些人甚至蹦蹦跳跳的欢呼,整个场面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参加龙舟赛,不只是选几个会划船的人就能夺到彩旗。能夺到彩旗的,是团队人员合作精神好;是团队人员吃苦耐劳素质好;是团队人员划船技能好;是团队人员采用竞争方法好;是团队人员拼搏精神强;这些正是江口人具有的精神。  镇上有个汉剧团,是一些爱好唱汉剧人,自愿组合的民间组织。如商铺老板黄和平,开茶馆的来泽清,工人李长元,木匠李家福等十多人,自愿组成汉剧团,推选黄和平负责。每演一台戏,这些人在一起商量,分配扮演角色,然后回家练习唱词。如百家巷口木匠铺李家福,有时嘴里在练习唱汉剧,手拿斧头在砍木料,有些过路人好奇观望,还有人驻足听一会。又如开茶馆的来泽清,他口里边练唱,手提炊壶边给客人泡茶,有些客人最喜欢到他那里喝茶听练唱。剧团待演员把唱词记熟,再集中在一户家中排练。同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匹配合啪,最后化妆换服装彩排。在礼堂公演不收费,戏票分发到街道居委会,由居民小组长分发到各户。一台戏连续在礼堂演五天,一家人每天都能拿到戏票,基本上每个居民都能看到戏。他们演过白蛇传,十五贯,打金枝,贵妃醉酒 ,杨家将等几十部戏。那时没有灯光布景,没有音响,全凭演艺和唱功赢得观众 。如黄和平演贵妃醉酒,男伴女妆,头带凤冠,脸上涂脂抹粉,穿着红色纱裙,华丽漂亮,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宫女围在四周,宛如一朵美丽的莲花盛开。当她把长长的水袖抛出,宛如两条蛟龙在台上腾飞。她在戏台上走着碎步,似醉非醉,妖娆迷人。唱腔优雅婉转,甜甜蜜蜜,仿佛要把皇帝魂魄勾走。观众看的入痴入迷,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有人曾感叹的说:“黄和平宛如梅兰芳样男扮女妆,演的真像年轻貌美杨贵妃。 ”又如来泽清演杨家将的杨令公,在锣鼓声中,他手持马鞭挥舞上场,以马鞭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展示出老当益壮的杨令公,在征战中英勇无畏。观众为他的精彩表演感动,顿时热烈鼓掌。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演的惟妙惟肖,唱得字正腔圆,付出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礼堂能坐上千人,看戏的人聚精会神,台下鸦雀无声,坐在后面三十排也能听清台上唱词。剧团的服装,道俱,和演出所需费用,都是商会捐款。汉剧团逐年添置的服装,道俱价值达几万元,人员也有发展,已具备剧团规模。在一九六六年,有一天晚上汉剧团在礼堂演”十五贯“戏,白花脸县令正在公堂审案,观众聚精会神的观看。突然几十个红卫兵举着红旗,高呼“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口号。气势凶凶走进礼堂,蜂拥而上的到戏台上,把演员和伴奏人员架到台前面,挂上牛鬼蛇神胸牌。开起批斗会,批判他们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公子小姐。是宣传封建主义文化,是扩散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批判剧团人是封建社会孝子贤孙,是一群牛鬼蛇神。当场把剧团人整的颜面扫地,灰溜溜的。红卫兵把服装道俱乐器等,搬到礼堂门口烧毁,责令剧团解散。观众看了痛心,敢怒不敢言。
      其实汉剧“十五贯”,是揭露昏官制造冤假错案,“贵妃醉酒”是揭露皇帝腐朽生活,都不是宣传封建思想。汉剧更不是糟粕,属国家文化遗产,起源汉朝,流行于湖北。主要声腔为西皮和二簧,又名“楚调”,“汉调”。是湖北 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比京剧历史悠久。京剧是在汉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清朝 乾隆末年,道光年初, 湖北汉剧团连续不断进京演出。声腔为西皮和二簧,唱腔优美,柔和好听。京城剧团的人纷纷学习汉剧腔调,着手改良京剧腔调。他们以汉剧西皮二簧腔调为主,吸收安徽省徽剧,江苏昆曲,陕西秦腔等一些长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京剧腔调。没有汉剧,京剧就没有好听的皮黄腔调。江口民间汉剧团,应该属国家灿烂的文化遗产, 宛如一块珍珠宝石,在文化革命中被红卫兵砸碎 。可悲!可惜!
       江口还有一个政府组织的文工团,成员是工厂和企业有表演天才职工,他们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搞排练。曾演过野火春风斗古城,小二黑结婚等现代剧。每一场戏连续演五个晚上,礼堂每场观众暴满。如今,还有江口的一些老人回忆说:“青年工人杨廷国,演关敬陶的形象,至今还留在我心中。”
      在那还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江口汉剧团和文工团,为丰富江口人民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七   灿烂的婚庆文化
     古镇民风朴实,不论那一家有婚丧嫁娶的事,建房修屋的事,街坊邻居都要凑份子钱去参加。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也只凑三元,五元。礼轻情谊重,去凑个热闹,增加个喜气,加深邻居间友谊。有的邻居还主动去帮厨,洗菜,冼 碗,做饭和一些杂事。户以户之间相处十分和谐,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好。
      古镇婚庆文化多姿多彩,热闹非凡。在给儿子娶媳妇婚礼中,有些爱热闹的邻居和亲友,‘押’着公婆俩人去半路迎接新娘,给婚事增加喜庆气氛。公爹身穿大红袍,头戴红尖尖帽,帽上有‘烧火佬’三个大字。胸前挂着‘今夜我值班烧火’纸版,还挂着火勾,吹火筒,铁瓢等炊具。婆婆戴着一幅遮住一个眼睛的眼镜,意味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取亲花轿距新郎门口只百米左右时,新娘被请下花轿。客人押着公爹背新娘进屋,公爹在众客人催促下,兴奋的背起新娘往屋里走,后面跟着新郎和婆佬。街两边站满看热闹的人,欢声笑语不断,大人和小孩热烈鼓掌祝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娶新娘进屋热热闹闹。烧火佬背儿媳是当地办婚事风俗,有上千年历史,能给婚事带来无限快乐。新人拜堂时,首先举行隆重的结发仪式。在锣鼓声中,在鞭炮声中,在亲人的祝福声中。新郎和新娘各剪几根长头发,共同用红线把俩人头发捆扎在一起。新郎手拿捆扎的头发一端,向新娘郑重发誓:“今后我若发了财或者当了官,糟糠之妻不下堂,相依相伴到百年。”新娘拿着头发另一端,娇羞的说:“今后我若发了财或者当了官,仍然只同结发丈夫同枕眠,互敬互爱到永远。”俩人当面发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共同把头发放到红盘子里,交人送到洞房。顿时,全屋子人响起了热烈掌声。(婚礼举行结发仪式,男女新人必须是初婚。若是再婚男女,没有资格举行结发仪式。)然后俩人才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一对新人进洞房,亲朋好友去闹房,热热闹闹,祝新婚夫妻早得贵子。
      嫁姑娘的婚宴,在新郎来迎亲头一天晚上办,亲朋好友去贺喜热热闹闹。堂屋内用两张方桌一厢,摆上糖果点心,十多个姐妹围坐,陪出嫁女儿哭唱辞行歌。主持人开场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出嫁是喜事,在离家前夕,向家人行辞别礼。”顿时,坐在桌子边的姐妹陪同出嫁女,唱起辞别歌,唱词贴切生活充满情感,她们几乎在用哭声唱:
唱父亲是顶梁柱,日夜操劳脸添皱。
唱母亲奶水育我,我吵夜在娘怀卧。
我患病时母求医,借钱也要买药吃。  
我二岁时学走路,你弯腰扶我迈步,
早晨上学母亲送, 你提书包当书童。
父母把我抚养大 ,恩深似海难报答。
我出嫁离开老屋,不能在家伴父母。 
 我给父母敬杯酒,祝愿您健康长寿。
女儿啼哭着边唱边走到父母前,双膝跪地高举装酒瓷盘。啼哭着说:"父亲,母亲,女儿敬你俩一杯感恩酒,辞别酒。“父母激动的泪流满面,双手接过女儿敬献米酒,一干而尽。刹那间,屋内的人们感动的热泪盈眶,有人也禁不住哭啼起来。接着女儿同姐妹们哭啼着又唱:
二唱哥嫂对妹好,不能留家帮哥嫂。  
我出嫁离别老屋,全靠哥嫂孝父母。
我给哥嫂敬杯酒,感谢哥嫂带老幼。
小妹泪流满面的边唱边走到哥嫂面前,恭恭敬敬的端着瓷盘敬酒,哥嫂感动的热泪盈眶,双手接过妹妹献的米酒,一干而尽。顿时,人们热烈鼓掌。她接着同姐妹们又唱:
三唱亲爱好弟妹,同吃同在一床睡。
兄弟姐妹情谊深,难舍难离情难分。
我将要离别你俩,愿弟妹快乐成长。
她端着装糖果瓷盘,眼含热泪走到弟妹面前,含笑的向弟妹发糖果。弟妹哽咽着齐声说:“姐姐,我舍不得你走。”顿时,姐姐眼泪涮涮的流,双手搂着弟妹俩,感动的说:过几天我会回来看你俩。"女儿的别离歌,唱出了骨肉亲情,唱出了人世间大爱,引起了客人同感,客人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人们在贺喜中泛起泪花,泪眼中又露出喜悦,在喜悦中吃完婚宴。
      八        古街韵味仍在
       如今的江口,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掉队了,落伍了。老街在日渐衰败,有的房屋倒塌, 墙梁裸露;有的砖墙裂口,墙间长满野草;有的木板门面,漆片脱落裂痕斑斑;街道仿佛像满脸皱纹的老人,衣衫褴褛,老态龙钟。老街虽然衰败,如同美女老了样,昔日风韵犹存,古街韵味仍在。若遇有人来开发良机,街道仍然能“返老还童”,衰败换新颜。尤其是吉祥街,不只是见到破屋残墙,连大街也失修坑坑洼洼。下雨街上一团糟,雨过天晴几天,坑洼处还有积水。现在农村都是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吉祥街已不如农村乡间小道,像一处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居民盼望有人整修道路。镇上的公共设施,如大礼堂,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埸等也撤掉。今后若有剧团为江口人演戏,居民只能在露天看了,退到刚解放时的状况。虽然318国道旁新街已建成,但也赶不到旧街往日那样繁荣,惜日的江口不是现在这般模样。
       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江口镇轻工业突飞猛进发展,形势逼迫江口镇扩大地盘 。推平后街边大堤,扩建新街到318国道旁。沿国道两旁新建汽车站,床单厂,棉织厂,服装厂,标准件厂,酒厂也扩建到国道旁,新街形成工厂区,生产兴旺。老街仍是商业中心,政治文化中心。那时江口镇客商云集,市场繁荣,十分热闹,人们誉为小汉口。城镇人口发展到上万人,是宜昌地区内最大的乡镇,有些山区县城也没江口镇规模大,比当时枝江县城还繁荣。到一九九三年,撤镇改成社区前,江口镇仍然十分繁荣。后来的二十年时间,江口竟然落伍了,掉队了。其原因,一半是天意,因三峡蓄水,长江下游水位下降,江口码头河水变浅,大小船只再也不能停靠,变成了死码头。江口想再利用黄金水道,集江口人力挽救不了,是天意难违。原来从码头上中转的货物改道,江口镇货物流通量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江口经济发展。另一半是有人无所作为,如果当年江口酒厂扩建,江口镇决策者能抓住发展机遇,酒厂不会到马店扩建新厂,江口早已成白酒强镇了。如果江口不撤销政府机构,也不至于吉祥街道损坏无人管。现在谈‘如果’是后悔药,世上没有后悔药,世上只有后果和结果。古话说"勿道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只要主管江口的人有雄心壮志,江口还会振兴的,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 相逢是首歌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版主论坛首席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8/2/19 10:59:12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首席欣赏!
听涛声依旧
看潮涨潮落
观网上风景
品酸甜苦辣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