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江红色之旅
图 / 吕云洲 文 / 春云
2017年11月9日,在枝江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红明的组织带领下,我们沿着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的光辉足迹,瞻仰了“战斗英雄潘天炎”、“革命烈士岳士芳”的纪念碑,拜访了潘天炎遗霜黎泽珍奶奶。先辈们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坦荡炽热的爱国情怀,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成为勉励后人奋进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枝江大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本土红色旅游的亮丽品牌!


与雷锋、王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并驾齐驱,被陆军三十八军政治部载入军史的英雄潘天炎,是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人。他在抗美援朝顶盖山战役中,英勇不屈,屡建战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记大功两次,并授予“青年英雄”称号,并于1953年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青年英雄潘天炎》的连环画册。

英雄的遗霜黎泽珍奶奶,现年84岁,家住袁码头村一组。一栋青墙砖瓦房,宽敞明亮,砖砌的“八一”红色大字直立在大门顶部,异常夺目。热情好客的黎奶奶用热茶和自产的蜜桔招待客人,老人说起话来,声情并茂 讲述潘天炎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潘天炎个头小,身高在1米6左右,担任机枪手。在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后,身边的战士一个个都倒下了。他把帽子搁在机枪上,边跑办喊: 同志们!冲啊!敌人以为中国的援军真的冲上来了,顿时溃不成军,潘天炎趁势迂回飞一样钻到高大的美国佬背后,一刀毕命,等对面的美国佬缓过神来,潘天炎以瘦小身驱之优势,快速从敌人的胯部钻过去,趁其背部给予致命的一刀……

潘天炎9次打退敌人的冲锋,打得敌人魂飞魄散,被誉为“孤胆英雄”!美国佬咆哮: 捉到潘天炎,赏50美元!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为潘天炎颁发军功章一枚!

黎奶奶回忆说: 潘天炎的脸上满是“黑钉”,都是炮弹打在脸上烧焦后,留下的像沙子一样的颗粒 左手腕处有一个大包,是枪弹射中后留下的,他复员后,同事要与他比力气,被对方捏住这个包了后,潘天炎当即昏厥过去 潘天炎的左腰勒下,有一颗子弹穿腰而过,至后背穿出……
潘天炎在战场上胆大、睿智、不怕“鬼”!他趴在死人堆里,屏住呼吸,任凭鬼子穿着马靴踩踏。蒙住鬼子活下来的潘天炎,驰骋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高呼: “打死一个是平的,打死两个就赚了”!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才使得愈战愈勇的战神千古流芳!

潘天炎复员后,同老伴黎奶奶一起观看电影《上甘玲》,潘天炎风趣地说: 这个扛旗帜的就是我!我们顽强战斗了24天,在缺弹药、缺水、缺粮,且每天都有战士伤亡的严骏考验下,拖住敌人,赢得了时间争取后方补给、反攻。最后在朝鲜人民和军队的配合下,一举歼敌,一举改变了朝鲜战争形势,促使夺取抗美援朝的胜利获得了有利战机!

潘天炎复员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立功证明书》等。潘天炎复员回家后,与黎泽珍奶奶育有三女二子,在大女儿14岁,小儿子4岁时,因病去逝。
精卫之翼,舍身取义,死而后已!

黎奶奶独自抚养未成年的五个孩子,坚强果敢,高风亮节,严格奉行潘天炎的临终嘱咐: 不居功,不自傲,保持革命军人荣誉,争取更大光荣!
“人有志,竹有节!”黎奶奶在袁码头村担任妇女干部30多年,从没有跟党和组织上抹黑 现在经营着6亩责任田,她那长满老茧的双手和已布满沧桑的脸上,足以诠释一个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劳动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当地人为之敬仰!

市政协文史委李红明主任、枝江作协常务副主席吕云洲先生和枝江热线特约记者梁春云女士当即向黎奶奶略表寸心,被黎奶奶固执地百般推辞。那令人感动的一幕,挥之不去,此刻仍在脑海萦绕!愿黎奶奶和子孙们幸福吉祥,永世安康!
在此感谢问安镇党委副书记邬光明先生、张晓梅女士、袁码头村老书记邓正松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