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杨家河,有我心中的老屋

  • 岁月如歌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版主铁杆网友
  • 阅读:8897
  • 回复:30
  • 发表于:2017/9/21 17:00:3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杨家河,有我心中的老屋
                                                                                王晓芸/文
    
        杨家河,紧邻百里洲人工河以东,那里是七零年我跟随母亲下乡的地方。一直都想回去看看,因为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姐弟仨的小学和初中也是在杨家河念完的,那时候还叫建国中小学,那里曾留下了许多儿时的记忆,有美好的也有苦涩的。
    
        听父母说: 当年为了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母亲就带着我和弟弟从刘巷镇来到了杨家河落户。刚来时,我六岁,弟弟三岁,妹妹是在杨家河出生的。原本我们一家人是要下放到另一个大队的,父亲考虑到母亲不会做农活,说这里是他母亲的娘家,有亲戚在会有人照应,就申请来到了杨家河村,那时候这里还叫建国大队呢!我依稀还记得,就在七零年的春天,海青大爹也就是我父亲的表哥,用一辆牛车拉着我们全部的家当,来到了建国六队,队委会暂时安排我们住在知青点的一间空房子里。
      
      夏天的傍晚,夜蚊子像门帘子般堵在门口兴奋得“嗡嗡”不停地穿梭飞行,我和弟弟挥舞着蒲扇拼命地驱赶,望着窗外黑漆漆的陌生地方,弟弟央求母亲说:“妈妈,我不喜欢这里,我要回家。”来到杨家河的第一个夏天,我和弟弟就长了一身的脓包疮,我身上至今都留有疤痕。

                                                    和缅甸“知青”做邻居
  
        我家隔壁住着两男二女从缅甸归国的“知青”,他们待人和善有礼貌,跟着社员们下田劳动能吃苦;不会做饭,分不清韭菜和麦苗,队里专门派来杨五妈帮忙做饭。记得有一位潇洒儒雅的男知青姓崔,据说家里祖辈行医, 耳濡目染,他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比大队赤脚医生丰富多了。有一次,队里社员们都在田里捡棉花,天气闷热潮湿,春梅姐不小心被蛇把脚咬伤了,周围村民见状不知所措,一片惊慌。小崔闻讯赶过来,吩咐春梅坐下来不要走动,他伸出双手使劲挤压伤口,直至流出血来,解下自己的鞋带把春梅受伤的脚趾根部系紧,然后飞奔回宿舍拿来一瓶药水涂抹伤口,叮嘱家属背回家,伤口不要沾生水,不能感染,坚持抹药。真的不出一个星期,春梅就痊愈了。打那以后,大队干部就让小崔当上了“赤脚医生”,谁家有个头疼脑热,伤风咳嗽的,都爱找小崔医治,随叫随到,一治准好,小崔在这里口碑极好!
      
      这些缅甸归侨知青的到来,给当时相对闭塞落后的农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因为是邻居,熟悉了自然会互相串门聊天,有位姓林的姑娘,活泼可爱,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明亮又美丽,会吹口琴喜爱唱歌,嗓音圆润甜美,社员们在田间劳动中途休息“打方”的时候,总爱听她唱歌,她用口琴吹奏的《红河谷》,那优美的旋律令我至今难忘;莉娜姑娘文静秀丽,有很多漂亮衣衫,她喜欢穿一件领子上绣着白色小花的淡蓝色衬衣,下面配一条白纱短裙,踮起脚尖跳起芭蕾舞,飞扬的裙裾看得人眼花缭乱,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这些华侨知青,家里大多祖辈经商,虽然家境殷实,衣食无愁,但是她们却很能吃苦,下田干活不怕脏不怕累。夜里,有时会听见两个小姑娘的哭声,母亲担心是谁生病了,走过去问问,回家后叹叹气说:“这些伢们好可怜,她们想妈妈了!”大概一年后,这些归国华侨知青都走了,是回国了还是到祖国其他地方工作了不得而知?前几天,无意间看到了作协张同主席2013年写的一篇发表在《宜昌日报》上的报道《40余缅甸归侨重访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当年的那批缅甸归国华侨知青重访枝江市百里洲建国大队(现杨家河村)和新闸公社的红旗大队(现八亩滩村)。这才知道,40多年过去了,当年青春年少的知识青年大多已从岗位上退休,此次他们40多人相约组团故地重游,来他们插队的地方寻找当年的乡亲、乡情。也不知这40多人里是否有我的“邻居”小崔他们呢?

                                                          母亲请人自制土砖盖房子
       
     来到乡下,父母就一直商量着要盖一间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砖,母亲对父亲说:“我们可以和别人家一样,板土砖来砌房子。”那时候,我们下乡的队里,也有农户用土砖盖房子的。父亲在单位工作不能天天回家,母亲说干就干,她请人在干涸的水田里,赶牛拉着石碾子,一遍一遍来来回回把土压严实,再用木制的模子倒成一块一块的土砖,错落有致地堆砌半人高,等着风干待用;只要不下雨,恰好遇到风大太阳晒,不出十天半月,就会和买来的红砖一样的结实耐用了。不巧的是,做好土砖的第五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母亲急的一宿没睡好。天刚亮,就带着我和弟弟,挑着水桶拿着瓢,来到堆土砖的田里开沟放水,我和弟弟一瓢一瓢往桶里舀水,母亲一担一担挑着往外面沟里倒,从未干过农活的母亲,用她并不结实的肩膀,挑着泥水一趟一趟吃力地走在泥泞路上,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母亲身上,我学会了坚韧不拔与自强不息。虽说有亲戚在身边,可那个年代,谁家都不富裕,都还在为解决自家人的温饱而劳累奔波,哪个还有多余的心情和精力顾及其它。母亲用行动告诫我们: 再苦再累,必须靠自己!
      
      几经努力与筹划,父母亲“春燕衔泥”般终于备齐了盖房子所需的物料,请来了瓦匠和木匠师傅,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终于盖起了自己的房子,土砖墙上刷上白石灰,盖上红色的机瓦,厨房屋顶伸出高高的烟囱,袅袅的炊烟宣告着一个新家安居落成啦!
    
       屋前栽着泡桐树和核桃树,屋后栽种着一大片挺拔的榆树,用插荆条扎成的一圈篱笆墙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好看极了!虽然是土墙屋, 但一家人住在一起,冬暖夏凉,温馨快乐。
     
      房子从七零年建成到八零年我们返城,寒来暑往,春去春来,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屋里住了近十个年头。回城后,父母把房子低价卖给同村一户姓刘的人家,后来听说刘家人没有住几年就把房子拆了改种庄稼了。随后,我高中毕业就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了,弟妹也出门求学,姐弟仨先后成家立业,最远的弟弟在离家千万里之外工作;再后来,父母也随我从江南来到江北县城生活,老屋不在,就没有了念想,一家人再也没有回去过了。老屋虽然已不复存在,但老屋的模样却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屋前的泡桐树和小妹耳朵里的蜜蜂
      
      今年夏天应同学之约,我又回到了杨家河村,当然要“回家”看看啦!四十年前的老屋早已没有了踪影,仔细辨认还能寻找出隐隐约约尚存的一点痕迹。  旧屋场已经成了一片绿油油的包谷地,散落的瓦砾里盛开着一簇簇不知名的花儿,姹紫嫣红煞是好看,旁边站着一棵树,和我一样静默无语。 然而,我站在这里,总能在脑海里清晰地重建起我们的家园,南北通透的三间土墙屋,什么时候都是亮堂干净的;大门的两旁,父亲并排栽种的六颗核桃树,依稀还在风中摇曳;当年的乡下,在我们村里还找不出一户农家栽种核桃树的。父亲说,核桃树生长期很长,需要七到八年才能挂果。 真的在我们返城的那年,核桃树令人惊喜地开出了好多像毛毛虫一样的花。到了夏天 ,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了,父母有心想把就要结果的核桃树留给买我们房子的刘家人,可人家说不如种萝卜白菜养猪划算,父亲只好忍痛把树砍了,看见倒在地上的结满了青青果子的核桃树,至今想来都觉得心痛不已!
      
      最令人难忘的是厨房门前那颗泡桐树,在春雨的滋润下舒展着它那魁梧而高大的身躯;到了五月,泡桐树开花了,像小喇叭一样粉紫色的花朵,顺着树枝,成串成串地指向天空,伸向四周,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许多小蜜蜂在花间钻来钻去,像是在数一数花朵有多少?
     
       想起来真有趣,小妹曾经和她的小伙伴带幅扑克爬上树,坐在树枝上打过“争上游”呢!父亲回家发现了孩子们的“壮举”,轻声呼唤他们下来,唯恐声音大了,把伢们吓得掉下树来。多年以后,小妹在枝江一中读书的时候,总说耳朵疼,母亲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竟用镊子从她耳朵里取出一团黄豆粒大小的硬硬的圆疙瘩,医生也十分好奇,小心地用镊子慢慢剥来,谁也不曾想到,竟然会是一个已经完全风干了的蜜蜂“化石”,此物令当场人惊愕不已!细想起来,会不会是小妹坐在树上打扑克的时候,勤劳的蜜蜂就悄悄地飞进她的耳朵里“安家落户”了 , 调皮的小妹正在全神贯注地“争上游” 而全然不觉呢?
    
      家门前有一大片菜园,和当年的建国中小学的教室相连。母亲跟着邻居吴婆婆学着种了许多瓜果和蔬菜,一年四季都是青翠欲滴的。记得有一年的冬天,下了好大一场雪,母亲带着我和弟弟提着竹篮来到菜园子里,扒开厚厚的积雪,拔出一个个脆生生的大萝卜,就着几片五花肉,炖得满屋飘香,令人谗涎欲滴。
      
      每当黄瓜苗和香瓜苗刚刚破土的时候,母亲会用布袋子装些白石灰,教我和弟弟每天早上上学前,用一根小棍轻拍布袋,让石灰均匀的洒在有露水的叶片上 ,这样就不会被虫子吃掉。我们看着幼苗一天天长大,盼望着能早日吃到黄瓜和香瓜,那样的日子至今想来都觉得香甜而又难忘。

                                                  榆树林,我们家里的“摇钱树”
   
     屋后栽种着一排排整齐的榆树,这可是父亲的杰作。那时的农村,屋前屋后栽种杨树、柳树、桃树和枣树的很多,唯独不见成片成片栽种榆树的。父亲说:   榆树不择土壤,适应性强,不必修剪,生长快,寿命长。 最主要的是,榆树叶是喂猪的好饲料,有了它,你们就不必每天放学后还要辛苦的提着篮子去寻猪草了。父亲在食品所工作,过年的时候,总要算计着从微薄的工资里积攒一点钱,买点肉做成腊肉和香肠带回家,这样我们家就可以不用杀猪,自然也就不必完成“购留各半”的任务了。勤劳的母亲就会到刘巷街头牲猪交易所买来仔猪,养到七八十斤再出售,周而复始,用所得的辛苦钱来补贴家用。
    有一年,远在长阳的母亲娘家的几位侄子,一路寻访找到我们家来看望母亲。临走时,家里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给远道而来的表哥们做盘缠,母亲只好砍了几颗榆树卖了,才算“体面”地把亲戚们送回家。这片榆树林算得上就是我们家的“摇钱树”了,遇到为难的事情总会想到它,对我们家来说,真可谓是“功不可没”哟!
      
     每年的春天,当春风吹来的时候,榆树林也换上了翠绿的新装,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油亮亮,碧闪闪,像一把把绿绒绒的大伞。微风吹来,榆树林浓浓碧碧的枝叶随风摇曳,金灿灿的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面上出现无数斑斑驳驳的光点。母亲会吩咐我们把树下的落叶打扫得干干净净,榆树林就是我们家的“后花园”,也是我们纳凉撒欢的开心小院儿。
       
     后院的外围用插荆条扎起了一圈篱笆墙,到了春天会开出许多红色、紫色和白色的像喇叭一样的花朵,我常常会摘下一大捧,情不自禁去闻一闻,母亲马上会制止道:“不能闻,会和黎婆婆一样成“瓮鼻子”的。” 住在人工河旁边确实有一位黎婆婆,打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看见这位可怜的婆婆,一年四季用一块乌龟壳,穿在两头挂在耳朵上,紧紧地盖住鼻子,说起话里瓮声瓮气的,谁也没有看见过她的鼻子长的啥样?据大人们说,是因为闻花被花朵里的虫子吃掉了。因此,至今想嗅一嗅花香,我都不敢离得太近了。

                                                            腊月里,家里来了“不速之客”
   
      堂屋里挂着我们一家人的照片,有父亲不同时期到不同地方的留影,有我们几姊妹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还有我们一家人的合影。两边的墙上贴着许多样板戏的剧照,有杨子荣、郭建光、阿庆嫂、李玉和等 等,这些英雄形象至今都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
     一间卧室隔成两个小间,父亲在隔断墙的中间做一个小窗,窗口上挂一盏电灯, 也不知我的眼睛近视是不是与在不太明亮的灯光下看书有关?                         
     姐弟仨各自床上的被褥,每天都必须按照妈妈的要求铺叠得整整齐齐,躺在柔软干净的床上都能闻到阳光的味道。母亲给别人家裁缝衣服做“上工”经常早出晚归,我们姐弟仨分工明确,我负责做饭;妹妹负责打扫卫生;弟弟负责最危险的任务——剁猪草,一不小心就会剁到手指头,已是大学博导的弟弟至今手上都留有好几处伤痕。
     
      厨房也隔断成两间,前面做饭,我们家的灶台,是父亲亲手打造的,灶面用白色瓷砖砌成,既干净卫生又好看,置放铁锅的旁边安放一个瓮坛,只要生火做饭就有热水洗碗,既方便又节约能源,还有一个高高的烟囱,点火做饭屋里没有烟雾呛人。这样的灶台,在当时的农村还很少见哦!惹得左邻右舍都来我们家观摩取经。还有我们家的碗柜,也是父亲用做房子废弃的木板拼接而成,既精巧又实用。父亲做了一辈子财务管理工作,但做起这些木工和瓦工的活来也是一把好手,算得上是一位令人称赞的能工巧匠!
     厨房后面是堆放杂物、柴火、酱菜坛子和农具的。每年腊月,还会挂着父亲从单位买回并腌制风干好了的腊肉和香肠,虽然不多,但也够我们几姊妹过年解馋、招待亲友了。或许就是这点腊肉香肠埋下了伏笔,有一年的腊月里,我们家就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虽然虚惊一场,但也着实让人心有余悸。
     
     农村有句俗话:春头腊尾,爱招小偷。记得那年腊月的一个晚上,母亲带着我们到大队礼堂去看杂技表演,妈妈扶着我们仨站在板凳上,我和弟妹瞪大眼睛,伸长脖子看着台上的表演,一个大汉躺在一张大方桌上,把一口水缸蹬得不停旋转,赢得了台下一阵阵喝彩声;大汉蹬得大汗淋漓很是得意,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把水缸蹬到了台下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摔碎了,“啪嗒”一声巨响吓得我和弟妹赶紧从板凳上跳下来,一场杂技表演就这样在观众的哄笑声中草草地收场了。
     妈妈牵着我们借着黯淡的星光,随着乡邻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穿过自家后院一片榆树林,惊讶地发现我们家后门竟然是敞开的,我壮着胆从后门往屋里望去,黑洞洞一片啥也看不见,吓得我直冒冷汗。那时父亲在外面工作,家里就母亲和年幼孩子的仨个孩子,一家人都吓得不敢贸然进屋,只好向队里的治保主任求助,治保主任和邻居们进屋来发现小偷是揭开了我家厨房的机瓦,跳到灶台上溜进来的。其实,那时父母拉扯我们姐弟仨,生活够清贫的了,家里哪有啥值钱的东西可偷,最后发现我们挂的相框不见了,据治保主任和说邻居们分析,此贼可能是个老手,不会空手而归。第二天,我们在后院榆树林里发现了一堆撕碎了的照片,真可惜了我们家的那些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父母和我们稚嫩的笑脸只能永远定格在我们脑海里了。
     第二天,父亲回家过年,带回来我们过年的腊肉和香肠。父母分析得出结论: 或许小偷是惦记着咱家的这点“年货”了,幸亏打了个时间差,才避免了一场“损失”。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咱家真的要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了哦!

                                                                实实在在的“外来户”
      杨家河,顾名思义姓杨的人家居多,姓李、姓张、姓陈也不少,只因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已经枝繁叶茂,大家报团取暖,且宗族观念非常浓厚,像我们这样的外来户,想融入主流群体实属不易。我母亲虽然不会做农活,但她具有师范专业学历,这在当时的农村女性中实不多见。年轻时当过老师,下乡前做过会计,尤其是还会一手非常漂亮的裁缝手艺,队里有不少的大姑娘小媳妇经常来家里讨教,母亲总是耐心地教她们编织花式新颖的毛衣,裁剪样式漂亮的衣裳;她们也手把手地教母亲晾制豆瓣酱以及播种栽菜,插秧收割等农活。
    
      母亲的勤劳善良,淳朴热心,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推荐她到大队手工业队担任会计。母亲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直到回城离开会计岗位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校园记忆,有苦涩亦有温暖
   
      建国学校当然也是杨姓老师占多数,因此,我们称呼姓杨的老师,都是丢开姓带着名字喊,比如: 学芬老师、大元老师、子荣老师等等。记得刚来学校,我上小学二年级,给我上第一堂课的老师姓朱,是一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眼睛细长的姑娘,温柔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并不善良的心,讲起话来是凶巴巴的。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夏天,同学们都一屁股坐在树下潮湿的地上听她讲故事,我看见疏松的地上不时有蚂蚁和蚯蚓爬出来,就悄悄地把凉鞋脱了垫在地上才坐下来。不曾想到这个“小动作”被朱老师看见了,大声呵斥道:“你给我站起来,就你怕脏啊!我们贫下中农的子女都能坐,你怎么就不能坐啊,你是资产阶级的小姐吗?”她尖锐的语言,字字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我手足无措地抱着凉鞋慌忙站起来,惶恐不安地紧紧咬住嘴唇,羞得满脸通红,就这样,她一直让我站到了下课铃声响起。
    
       第一次上课就受到朱老师这样的奚落与羞辱,就更别说那些把我看着“外来妹”的同学了。打那以后,我的待遇跟“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差不多。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发现我的书包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是被一个姓李的男同学给扔到走廊上了,我弯下腰捡起散落在地的课本和铅笔,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心里顿时升腾起一股怨恨之气,它充满了我的五脏六腑。这件事,每每让我想起都心潮难平!
     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李同学,也早已被岁月磨砺成了一个年过半百的糟老头了。如今偶尔见面,仍不爱搭理他,我本绝非小肚鸡肠之人,但那种莫名的欺负,已成一段冰凉的记忆,至今都令我不能释怀!
     
     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我常常在想: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而这一点,或许该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应该让他知道,尤其是要重新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时候。
  
     当然,除却一些不愉快,留给我更多的还是温暖与美好!记得每年栀子花盛开的季节,我课桌抽屉里总会有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每天都有新鲜的花朵,那是一个花瓣飞扬,令人期待的季节,四溢的清香依旧沁人心脾!
    
      还有一次,傍晚时分,生产队里分棉柴(棉花梗)需各家自己拖回家,妈妈给别人裁缝衣服做上工还没有回来,我借队里的板车拉着棉柴吃力地爬着上坡,突然觉得有一股力量推着我往前走,我欣喜地回头张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少年的背影。
     小玲同学把第一次学做的绣花鞋垫送给了我,稚嫩的针脚绣出的一朵朵牡丹花,至今绽放在我心里;子香同学热心肠,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帮我从学校深井里挑着一担水,吃力地一步一步走上高高的台阶,那可是几十级又窄又陡的石头铺成的台阶哦!至今想来都感到腿子打颤……点点滴滴的关怀和照顾令人终身难以忘怀!
    
      跳房子、跳橡皮筋、官兵捉盗都是我们放学后乐此不疲的游戏,直到烟囱中飘起袅袅炊烟,直到暮色里看不清彼此的眉眼,直到露水打湿了衣衫,才会念念不舍地各自回家。
    
      站在老屋场面前,儿时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房梁和屋顶间缭绕;曾经那幼稚的读书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依稀还听到了当年母亲唤儿回家吃饭的声音,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正在铁锅里炖着呢……

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 山鹰
  • 发表于:2017/9/21 19:25:35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这篇回忆录写的好感人!写的真好!大赞!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山鹰老师晚上好!谢谢您费时赏读!写着写着就心疼起那个时候的自己来了,太苦了!
2017-09-21 20:13:54 回复
  
  • 九月菊花
  • 发表于:2017/9/21 22:24:44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佳作,姐姐的回忆录,写的真完美,让人置身在那个年代,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点赞加打赏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谢谢菊花妹妹鼓励哈!问好!
2017-09-26 09:57:12 回复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更要谢谢您打赏支持!
2017-09-26 09:57:42 回复
  
  • 展翅飞翔
  • 发表于:2017/9/22 6:59:45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章细腻、朴实!回忆老屋真实的故事,不忘那十年艰苦的岁月......重温时代,珍惜幸福!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感谢老师关注留言!问好哈!
2017-09-26 09:58:20 回复
  
  • 老农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7/9/22 7:42:07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得亲切感人,如果把和缅甸“知青”做邻居展开来写,是一篇极好的文史资料。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好的!待做好准备再动笔。再谢主席关注支持!还请您多指导!
2017-09-26 10:00:01 回复
  • 花田
论坛高级顾问论坛巡视员俱乐部会长协会会长俱乐部高级会员协会会员
  • 发表于:2017/9/22 10:32:23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忆是一种甜蜜的惆怅,它教会我们用珍惜去看待世界。
拜读佳作,点赞!!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确实!农村生活记忆令人难忘。感谢你支持哦!
2017-09-26 10:01:14 回复
  • 阿波罗
论坛版主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7/9/22 12:59:25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屋场”,那里记录了儿时的快乐和成长!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是的!老屋在,念想就在!
2017-09-26 10:01:44 回复
服务枝江老百姓 传递枝江正能量
  • 老农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7/9/25 9:43:05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稀有的美文,真是文如其人。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感谢主席咧们“飘扬”我哟!都找不到北啦!哈哈哈
2017-09-26 10:20:16 回复
  • 春云
实名认证会员俱乐部高级会员
  • 发表于:2017/9/25 15:18:58
  • 来自:湖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同学佳作,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美好的。放学后,一个生产队的同学一起跳房子、跳橡皮精、打珠子、抓沙包、打双升、打猪草等,开开心心,没有烦恼,没有忧愁。那些玩的东西,都是同学们自己动手做的,既环保、健康,又增强了动手能力!我们那些同学都好学上进,都能吃苦。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农村,都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而成为佼佼者!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是呀!那些记忆太难忘了!记忆中的你,一直都那么美好的!
2017-09-26 10:03:00 回复
  • 五柳居士
铁杆儿会员铁杆儿会员
  • 发表于:2017/9/25 15:46:51
  • 来自:湖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在枝江热线论坛上读到的最好的文章。不仅文笔流畅,情节细腻,给人身临其景的感受;而且情感真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语句,读起来倍感亲切,感同身受。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感谢老师给予我这么高的评价!谢谢您鼓励和这次!不足之处,还请您多指导!
2017-09-26 10:04:07 回复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不好意思啊!今天才看到打错了“支持”一词,实在抱歉!祝您和家人中秋节快乐!
2017-09-30 15:06:55 回复
  • 清水石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版主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7/9/25 22:51:59
  • 来自:湖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往事已成追忆,只叹似水年华,吟咏景致情怀。王老师语言朴实,细节感人,文字流畅。值得品读!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赏读支持!
2017-09-26 10:07:36 回复
  • 月色如水
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7/9/26 9:06:42
  • 来自:湖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总是最美好的,即使缺衣少食。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说的好!儿时的记忆打多是美好的。
2017-09-26 10:08:36 回复
青山隐隐 绿水悠悠 那里是我神往的地方
  • 老农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7/9/29 21:08:52
  • 来自:湖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再顶美文!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感谢支持大力支持!祝您和家人中秋节快乐安康!
2017-09-30 15:07:26 回复
  • 超哥
铁杆儿会员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7/9/30 5:51:38
  • 来自:湖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今日才读歌妹佳作,深受启发,把我们也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佳作写得真实,感人,更接地气,让人百读不厌。故事情节丰富,至今历历在目。你的佳作我爱读,点赞!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看了超哥点评好感动!从去看了“老屋”回来,心里就一直涌动着想把它写出来的想法,几次想说服自己罢了罢了,都是一些陈年旧事碎碎念,没有人愿意看,但怎么也压制不了这种冲动。于是,便一边想一边写,一些记忆如涓涓细流涌向笔尖。感谢超哥费事赏读拙作[抱拳][抱拳][抱拳]
2017-09-30 15:08:05 回复
  • 畅饮枝江
  • 发表于:2017/10/2 19:11:57
  • 来自:湖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要先细细地看,慢慢的品,再来说感受。先看一会儿!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感谢胡老师关注费事赏读!写的一些琐碎的陈年旧事,又臭又长的拙作,恐怕会让老师失望哦!祝胡老师中秋节快乐安康!
2017-10-02 23:16:53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