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石榴花开别样红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阅读:13136
  • 回复:17
  • 发表于:2017/6/2 19:04:2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石榴花开别样红

                                                                   ──写给拟建的三峡石榴园

                                                                                  吕云洲

 

2017年5月27日,我应邀参加在安福寺召开的三峡国际石榴园文化研讨座谈会。从会上获悉,三峡国际石榴园拟从事石榴种植、深加工、销售,打造立体产业链,并形成主题公园,是一个集生态产品种植、生态农业示范、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园区。预计投资10亿元,占地870亩。建设这样一个大型园区,无疑需要文化来支撑。会上,我带头就石榴文化作了简单发言。

首先是石榴本身的文化。石榴是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物种,同时带回的还有葡萄、核桃、芝麻、蚕豆、黄瓜、大蒜、胡萝卜等。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本来是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却得到引进物种、开辟丝绸之路的意外收获。石榴在古代是外来物种,但经2000多年的栽培,由水土不服到适宜生长,现在已经同化和本土化,与土著产品没有什么区别,很多人误以为我们这里就是它们的老家。

石榴引自西域,由来已久,早为人所重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很翔实,称之为安石榴。为何称安石榴?他说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梵语,意为成熟的美丽)安石国(今伊朗)榴种以归,故名。《齐民要术》载:“凡种此物,须安僵石、枯骨于根部,方可花实繁茂。”僵石可是化石啊,安石国是玉的故乡,不算什么宝贝,我们这里可陪不起。用枯骨培树并不难,但有多大作用不得而知。又云“石榴花赤可爱,故人多种之。木不甚高大,枝坷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酲止醉。”看来石榴还是一味醒酒药。人们称李为“十八子”,极言李树果实多,后称姓为“十八子李”。石榴也有类似别名,叫“三十八子”,是说每个石榴果里有三四十颗子实(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多寿)。名榴者,瘤也,石榴的外形如同一个大瘤子或疙瘩。这样的命名在古代为数不少,如玛瑙最早称“马脑”(因其文理交错,如同马之脑),芡实被称为“鸡头”(花像鸡冠),地衣被称为“地耳”“地卷皮”,胡豆被称为“豌豆”(其苗柔弱宛宛)。

石榴花是在所有春花谢后的新发花,成为初夏的一抹亮色。“微雨过,小菏翻,榴花开欲燃”,可谓气象全出。唐人孔绍安诗“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着张骞从西域来到中原。只因它来得比其他植物晚,所以没赶上春天与百花齐放。农历五月的端午前后,榴花似火,耀眼夺目,分外娇艳。杜牧《山石榴》云:“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环。”它花期长,具有特别的诗情画意,给人很多联想。有诗为证:“石榴花开红似火,栀子开花白如霜。当人们采撷栀子花后,芬芳尚未散尽,石榴花随之而来,又给人们送来一段新香,为如火如荼作了最好的注脚。

石榴园可考虑将这些外来物种集中一处,设置张骞西域物种体验区,供游客观摩和种植,也可作为中小学实验基地。体验区内还可结合宣传“一带一路”战略,布置西域物种引种线路图、适应过渡故事等,让人们增长知识,激发民族融和的自豪感。

其次是围绕民歌、民谚的地方文化。前面已讲,石榴来中国定居已达2000年,大多数人不知道它是外来者,它也反客为主,作为百花园中的大红大紫,尽显风光。当然,我们还是可顺着“胡说”,找到一些它的同伴们的蛛丝马迹,如“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荽(元荽)”“胡萝卜”等。“胡”是匈奴的自称,后泛指西域。他们不会说汉语,汉人听不懂,自然是“胡说八道”。“胡来”时间长了,已在中原生根、开花、结果,并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县里“三民集成”(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搜集整理工作,我搜集到上百首民歌和几十条民谚,关于石榴的各有一首(条)。民歌是“石榴开花满村红,石榴结果挂灯笼。情姐打伞树边过,裙子飘起人来风,姐是石榴味不同。”这首“五句子”民歌的意象别有趣味,它将石榴和石榴裙以及穿石榴裙的人联系在一起,拟人拟物,人是物,物是人,让人产生奇妙的想象,获得愉悦感。前两句唱的是石榴的自然美,是一种简单的白描,但形象生动,如亲临其境,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石榴开花后把整个村子打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石榴成熟后像一只只大红的灯笼挂在房前屋后和山坡里,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随后两句引出穿石榴裙的女子从石榴树旁路过,人变成了一朵巨大的石榴花,与真正的榴花争艳,刮起迷人的轻风。同其他的“五句子”一样,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说出全诗的主旨所在:姐是石榴味不同。这是拟物手法,把姐当作石榴,但她的味道大不相同,除了香艳和甜蜜,还有智慧和羞涩。得到石榴花仅有眼福,得到石榴果仅有口福,而穿石榴裙的女子简直是仙女下凡,喜从天降。因而,有人说,此花只为知音开,拜倒裙下又如何。

还有几句民谚也很生动。“穷人子不听富人子怂,桐树开花就下种;穷人子不听富人子锵,石榴开花就插秧。”这是物候谚语,告诉文化程度低的种田人,不要听富人和书生们说的那些哄人的话,看到桐树开花就开始浸泡稻谷的种子,看到石榴开花就开始插秧。桐树开花正值清明前后(阳历四月初),万物生长,恰当其时;石榴开花已是五月初,气温升高,秧苗旺盛,但根系还不发达,正是大田移栽时节。过了这个时候,就是下一句谚语“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节已是清明节后的两个月(六月初),也是石榴的盛花期,这时要赶紧插秧,不然就有违农时,错过稻秧的最佳生长期。当然,这是指过去水稻种单季的农事规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面积推广双季连作,提出“早稻不插五月秧,晚稻不插八月秧”,又另当别论。

基于石榴在本地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应在园内搞一个民俗展厅,反映稻耕文化和果园种植文化。将“农村常用字”搬进展厅:“犁耙镐耖,扁担镰刀;风斗水车,轭头绳套;蓑衣斗笠,曳板竹扫(帚)。”还有“栽秧间苗,割谷薅草,堆垛扬掀,抗旱防涝”等劳动场景也可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掌故也要纳入其中。石榴园地处枝江西北边陲,靠近火山口、廖家林、野鸭湾等村,地方偏僻,保留着许多原生态文化。比如火山口村有个小地名叫鼓隆包,据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后,官兵杀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军,埋在此处,隆起一个小山包。野鸭湾村里有一个幺店子,据说是清末有个叫许幺的女子独自在此开过商店。那年头女子开店不简单,惊世骇俗。距此不远处,从前还有一座三藏寺。传说唐高僧三藏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系马于寺中白果树(银杏)上并留缰痕。可惜此树伐于1975年,只留在老年人的印象中。该寺原有三重,不知建于何年,鼎盛时有僧人80多人,并有庙田180多亩。前重四大天王泥塑坐像最为有名,高约五米,金碧辉煌,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寺佛像于解放初设立新建乡农会时毁去,后在此办有小学,再后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今仅存遗址。

石榴园核心地带是板门溪水库。有人说,这里很早有个小店铺,面墙是木板,木板扣上了是堵墙,卸下去就成了店铺的门面,远近有名。这很容易让人联系到板门店,抗美援朝胜利后,政府就在此召开过“锁门大会”或“万人大会”。有回国演讲团人员讲中朝与美帝在板门店谈判并签订停战协议。有位老农没搞清楚,以为美国佬要来板门溪,马上回去找猎枪,要同美帝算清账。其实,板门店虽有名,但它只是1953年志愿军临时用木板搭建的小酒馆和店铺,并悬挂了用汉字书写的“板门店”,以此作为标识,便于美方辨认中方人员住处。

板门溪水库是1959年冬季开始修建的,次年春完成一期工程,直到1964年底扩建,1965年春全面竣工。施工初期,正值三年大饥饿,工地民工普遍出现浮肿,还有死人现象,但也没有停下来。我父亲多病,在家就已浮肿,到工地后完全不能干活儿,被迫遣返,由母亲顶上。我母亲住在距工地五里之外的三藏寺,每天打着火把出工,打着火把收工,在那里干了三个月,来往180趟,但她至今也不知道那条上工路两旁是什么模样。民工每天的粮食定量大概是十六两制秤的十二两糙粮,本就吃不饱,还要层层克扣。有首《食堂歌》唱道:“走进食堂门,稀饭一大盆,四面起波浪,当中淹死人。一鼻孔扎到底,摸不到一颗米。一夜三泡尿,一屙屙到鸡子叫。刚刚来睡着,食堂在打锣。”就是以这样的悲壮代价,修成了这座水库。水库拦截之字溪水系,坝长800米,坝高21米,总库容900万立方米,灌溉渠33公里,共灌溉安福寺、白洋两区27个村近2万亩粮田,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这里还是民间故事和谜语之乡,有的艺术性很强。早年任安福寺文化站长的刘光春先生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和谜语的复合体。说板门溪有个人考中秀才,不少人前来祝贺。舅父家里穷,没什么相送,就只有两个肩膀抬张嘴来了。舅父对外甥说:“我说个五句子,你猜中了就作为贺礼。”秀才说:“舅父大人的话肯定值钱,您说吧!”舅父清了清嗓子后说:“牛擦和尚屋,二人抬一木,手遮目,木挨目,幺妹子住在偏厦子屋。”秀才一听,连忙感谢舅父。舅父问这个“五句子”是什么意思。秀才说:“这五句话句句是谜,合起来就是:特来看相公!”舅父点头称是。

他还讲了一个极夸张的故事。从前,一个赶骡子的人见一个大妈正在煮稀饭,要讨点米汤喝。大妈不干,说儿子是个大肚汉,一餐要吃一斗二升米的稀饭。那人左缠右缠,把大妈的心说软了,大妈用瓢舀了一点给他。儿子回来吃午饭,发现锅里少了一些,问是谁喝了,妈也只得照实说。儿子听罢,扛起一条石磙就去追。赶骡子的人一看有人追来,就把三匹骡子一叠,双手举起就跑。扛石磙的人吃惊地说:“他的力气比我还大,打不过他,算了,不追了。”说完,顺手把石磙一扔,石磙就朝山下滾落。山下一个叫花子也在煮稀饭,石磙正好滚到他的破锅里。叫花子没发觉,把稀饭煮熟后,盛了一碗就喝起来,却被掉进去的石磙硌了牙。他埋怨说:“谁碾的米,连石头都没筛干净!”

对这些地方掌故可与风光图片一同编入宣传册,吸引四方游客。本人写过《玛瑙河赋》,在网上走红,《中华辞赋》(邮局订阅杂志)拟发今年第六期。若有时间,拟作《板门溪赋》。相信这个项目能够成功,特用一首小诗作结:百花争艳伊不开,留得精微好自在。待到满山皆无趣,火烧云霞板门来。

 







 
  
  • 九月菊花
  • 发表于:2017/6/3 8:36:11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拜读佳作
老农
老农: 谢谢十大顶!呵呵!
2017-06-03 17:26:02 回复
  
  • 九月菊花
  • 发表于:2017/6/3 8:36:12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拜读佳作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