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黄柏之恋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阅读:11130
  • 回复:163
  • 发表于:2015/11/23 18:17:4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黄柏之恋

                  (大型纪实文学)

                     吕云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学红旗渠的运动中,全国各地掀起大修水利、大办水电的热潮,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宜昌地区半山半丘,地理上有互补优势,山区县的木材和山杂货可输送到平原县,丘陵兼平原县的粮食和棉花可输送到山区县。

后来人们更发现,远安、宜昌等县森林密布,水土保持良好,水源丰沛,是上天赐予的甘泉。在大山深处有条黄柏河,绵延三百里,有十亿立方米的矿泉水白白地流淌了千万年。于是,地区革委会决定,利用黄柏河的水源,实施“西水东输”工程。

工程不是按“水到渠成”的套路进行的,而是先修水渠,在积累一定的治水经验后再筑大坝。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动员枝江、当阳、宜昌三个受益县的几十万劳力,修筑总干渠、干渠、支渠二十八条,总长三百三十公里,其中渡槽二十五座九公里,隧洞二十公里,连接起大中小水库近两百座,形成“长藤结瓜”的壮丽图景,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东风渠灌区。

东风渠修好后,人们迫切地希望在黄柏河拦水筑坝,引水入渠,灌溉宜东地区一百五十多万亩稻田,真是望水若渴。又于是,黄柏河工程纳入了地区革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这个黄柏河工程就是在整个水系中分段截流筑坝,既为东风渠提供常年稳定的水源,又可利用水能发电。

同修建东风渠一样,建设的主力是受益县的几十万农民大军。张斗修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唱着“学习大寨赶大寨,革命精神放光彩,贫下中农心向党,毛主席教导记心怀……”的雄壮歌曲奔赴工地的。

  1

张斗修是个高中毕业的小伙子,家住向阳大队。他中等身材,五官端正,是一般说书人说的书生形象,但超出的是他的一头卷发波浪起伏,像一朵巨大的黛色的菊花在怒放。有人说,他的头发是烫卷的,他说不是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干脆顺着他们说,是用火钳烧红了绾成的。

他读高中时,学校按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模式分班,他因写过新闻稿件,被分到通讯报道班。他学过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还学过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的“五何要素”,或“五w”,写起稿件来有套路,命中率很高。班主任高文化老师除了任命他为班长外,还让他兼职墙报委员,让他把自己和其他拔尖的同学的优秀稿件抄写在学习专栏里,供所有同学观摩。

高中毕业后,尽管他很优秀,因属农村户口,“强盗的儿子是强盗”,仍免不了回乡务农。大队书记听说有这样一棵好苗子,就让张斗修当通讯报道组组长,并叫会计给他一支圆珠笔、两刀公文纸、三张复写纸、一二十个信封,鼓励他多写多练,争取当个优秀农民通讯员。

他有次参加公社通讯员培训班,在会上交流经验时讲大队书记是如何支持他搞好通讯报道工作的,得到公社通讯干事的高度赞扬,推荐他参加县里通讯报道表彰会,并以“党给了一支笔”为题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其他通讯员听到他的发言后羡慕得不得了,说张斗修碰到了一个开明的好书记,是人生的福气啊。

有书记的支持,有同行的鼓励,张斗修更是来劲儿了,常常挑灯夜战写稿件,十有八九的稿子都变成了县、社广播站的佳音。

他隔几天到大队书记和主任那里去采访,把诸如“积肥如拾金”“消灭三类苗”“颗粒归仓”等素材撰成稿件,复写几份,公家的信封用完了,就用自制的信封装好,黎明出发,赶在社员(农民称社员)上工前,步行四五里,投到公社邮电所的邮箱里。当然要记住在信封右上角写上“投稿”二字,并剪去右上角的一点点,不用贴八分钱的邮票。

张斗修心里想,用的是公家的笔和公家的纸,还享受国家免费邮递,真是占足了便宜,越发爱写爱誊爱发,有时发到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幸运的是,他写的一篇《村里铁姑娘》被省报采用,一时名声大振,其他通讯员伙伴都把他小老师,向他取经。他就告诉大家,写通讯报道的诀窍有二:一是要吃透上头,掌握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工作重心,围绕大局有针对性地采写;二是要吃透下头,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和社员同志们交朋友,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闪光点。

他介绍说,《村里铁姑娘》正是抓住了这两头:农业学大寨,是全国的大运动,大寨大队以郭凤莲为首的铁姑娘战斗队是全国的一面旗帜,选题肯定有意义;与大寨大队的铁姑娘战斗队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铁姑娘战斗队更注重巧干,把试验田种成了高产田,为大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他追求新闻出奇出彩,但他反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反对猎奇,反对“为写而写”。下学仅有一年,他就成了公社民间的“笔杆子”。

有了这些成就,太和公社组建民兵营成建制地开赴三百里外的黄柏河工地,政工组长的人选没有悬念,理所当然地非他莫属。

在乡下,张斗修算是到过县城省城的人,是见过世面的人,比起同去的其他民兵来更有见识,或者应该是其他人的启智者。可真到了那一天,他的所有见识似乎一下子什么都不管用了。

这次太和公社要派遣上工地的农民三千人,其中二十二岁以下的未婚男性武装基干民兵有三百人。公社革委会决定让武装部长宋红星任营长,亲率三百名男性武装基干民兵,日行百里,用三天时间徒步拉练到工地。

临行前,宋红星召集营部人员和连长会,安排拉练行动。

宋红星对三十八个连长讲:我们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是从公社集合点到宜昌,第二天是到棠垭,第三天到达目的地天福庙工地,每天一百里。民兵们自挎背包,打旗整队出发;公社安排两台拖拉机,一台用来拖炊事员和锅灶,还有米、油、菜等行军必需品,一台用来拖途中受伤和生病人员;各连连长要管好人、带好兵,遇到突发情况及时向我报告;政工组长张斗修骑自行车前后照应,随时与我和拖拉机手保持联系。

宋红星讲完后征询大家的意见,各连连长们纷纷发言,有提出中途打靶的,有提出拉歌的,有提出顺道参观红色景点的,等等。对此,老宋基本同意这些要求,只是叮嘱大家要有组织纪律,步调一致,不能掉队,不得寻人。

宋红星末了补了一句:还有什么讲的没有?

前进连连长刘文革有点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神态,被宋红星看出来了,点了他的名,问他是不是有话要说。

刘文革吞吞吐吐了半天,最后鼓足勇气说道:我们连有个女青年叫王召,她要求同大伙儿同时出征。她身体好,爱唱歌,可以给大家提神鼓劲。

这事确实有点意外,宋红星肯定没有思想准备,他皱起了眉头。与会人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石激起千层浪。

宋红星考虑了一会儿,用手压了压会场,会场归于寂静后,他对刘文革说:革委会在研究出征时本来有人提出过组建女民兵排的事,但考虑到路途遥远,怕女民兵身体吃不消,就放弃了。好啊,没想到,现在有人自告奋勇地提出来,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点,精神实在可嘉,真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的,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样吧,把小张的自行车调给她,让她做战地宣传员吧。怎么样?小张。

张斗修应声同意:自己长脚自己走,正好检验体力。这次出征是难得的人生机会,叫我骑车走是要后悔的。

宋红星说:就这样定了,大家做好磨破脚皮子的准备,十月一号六点钟准时出发,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庆祝国庆节,为党和人民争光。

国庆节的清晨五点多,天才蒙蒙亮,有几颗残星还在留念着夜色,公社农机站停车场已被出征的人群站满了,朦朦胧胧一大片。人们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兴奋着,激动着,把周围几棵古树上的喜鹊和白鹤等鸟儿吵醒了。它们也睡不着了,索性加入到这个大合唱,共同演奏着出征第一乐章。

有几个小伙子在土戏台上挥舞着队旗,发出呼啦啦的声响,用这种玩耍为出征壮行。农机站的师傅们正在做拖拉机远行的最后调试,因为他们很少跑这样的山路,所以格外小心。小周师傅提着摇把将东方红拖拉机摇响了又熄火,熄火了又摇响,一阵哒哒哒接着一阵噗噗噗,一团团黑烟与一团团白烟在空中交织,似乎在向世人昭示这里是公社机械化部队所在地。

有些小青年正在远处推搡着什么人,经打听得知,那是在推送行的父母。小伙子们怕人笑话他们还没断奶,叫大人们离开人们的视线。那些父母们撤退了,站在远处的几个土堆子上看热闹,用热切的目光为队伍送行。

仅有一二十岁的小青年们从小生活在丘陵地带,有山不高,有水不长,从来没有见过大山深壑,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更有吸引力的是,听说今天走的线路与到神农架去的是同一条路,目的地与神农架林区连成一片,也是传说中的野人栖息地之一。

当然,从深山引水来灌溉家乡万亩良田,滋润大家的心田,既是出征的目的,也是他们的意趣所在。他们能不兴奋吗?能不激动吗?父母能不重视吗?

到了六点整,急促的哨声骤然响起。宋营长站在土戏台上命令集合,排十列横队,宣布了出征纪律“五个字”:走路要“平”(不能太快),爬山要“稳”(不能冒进),吃饭要“嚼”(不能狼吞虎咽),掉队要“喊”(向前大声呼叫),受伤要“抬”(所有人见较重伤员都要抬上拖拉机)。

营长的话音刚落,队伍里就有了小声议论,觉得宋红星像换了一个人。他的话比以往柔软得多,变得婆婆妈妈了。

说宋营长婆婆妈妈,那才是天大的冤枉,他可是参加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钢铁战士,曾在冰天雪地里用钢枪与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对过阵。这个场景要是放在以前,宋营长一定会高声宣布:按照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的,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建设一支拖不乱、打不垮的民兵队伍。旗手扛旗在前,起步—走!

细心的人倒是觉察到这次行军的艰难,更能体悟到营长内心的担忧和肩上的重任。

副营长彭大军具体负责整队出发。按照他的安排,两台拖拉机占前,负责后勤的一台以正常速度前进,到既定地点埋锅造饭,另一台则打着红旗在队首开路,时走时停,照应着队伍。民兵排两列纵队行军,人与人保持一米的间距。

小伙子们都穿着旧军装或自缝的国防服,头戴军帽,脚踩解放鞋,挎着背包,每十人轮流背一条步枪,在一二一的哨音里踏上了征程。

一!一!一二一!

一!一!一二一!

一!一!一二一!

一二三四!

震天的号子引起打早工的农民社员驻足观看,有人还以为是部队在野外拉练,纷纷鼓掌。

在行军队伍中,最引人瞩目的有三个人。

营长宋红星穿的全套军装有领章,戴着的军帽有帽徽,腰里别着手枪,为队伍殿后。王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穿一套老式双排扣绿色列宁装,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与众不同。张斗修骑着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跑前跑后,上下左右联络沟通。

三个不同的角色出发前都有故事。营长宋红星在退伍时向首长提出一个要求:带回一套不摘帽徽和领章的军装。部队首长想到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没有什么相送,就变通了一下,将摘下的帽徽和领章还给了他,并叫他藏着掖着,不让别人知道。

按原来筹备会的安排,张斗修早早地将自行车推来让给王召,自己打算参加步行军。当张斗修把自行车推到王召面前时,王召对他说:我才不骑洋驴子哩。

张斗修说:这是领导的安排,不服从不行的。

王召不无讥讽地回他话:这个洋驴子可是政工组长的专用坐骑,我才不敢受用,怕背篡党夺权的骂名啊。

张斗修说:我辩不过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说完,将支架踢拢,俏皮地按响了车铃,放在王召的身边,口称交接完毕,扬长而去。

众人围着看他俩斗嘴,更在欣赏这部明晃晃的新车,七嘴八舌,插科打诨,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有个小伙子插进人群调侃:同志们不争不吵,杀个鸡子叫你们过早。这里是供货会现场,大家排好队,不要挤。这洋驴子嘛——,我买了,一百块钱,不能浪费供销社的指标。

这一说,又掀起一阵笑浪。

要知道,上级供销社每年配给太和公社的自行车才十几辆,不是有钱就一定能买得到的,况且农民也没多少钱,自行车就成了骑者的高贵身份证。

彭大军看大家闹得不可开交,就把自行车推走了,并交给了张斗修,叫他骑车。张斗修有点不情愿,苦笑着接过车把。

  王召没挎枪,未经她同意,她的背包也被彭副营长偷偷扔到了后勤车上先拖走了。

等她来找背包,彭大军对她使了个鬼脸说:我以为那是打捆的菜,就当菜运走了。

王召抢了他一句:报告彭营长,我的背包里有机密,任何人不得擅自打开。

彭大军说:不会的,解绳还须系绳人。

王召一身轻,就成了革命歌曲的领唱员,领唱最多的是“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她还领唱了毛主席的“老三篇”的语录歌,唱起了“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歌声刚落,队伍里有人高呼要提点意见,走在一旁的彭大军也高声回应:提吧!

那人说:来支志愿军出征歌。

王召立即响应起头,众人又唱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

唱的实在太多了,大家的嗓子有些嘶哑,声音越来越低了。彭大军发现路边的一口大堰塘里搭有很长的跳板,叫大家停下来喝口水,就地休息一刻钟。

民兵们一下子散开了,有的用搪瓷缸子去舀水喝,有的找块瓦片打水漂,有的掐段葱管吹口哨,大家还未觉得累,气氛十分活跃。

这时的阳光很明媚,远山近水入眼帘。堰塘旁边生产队仓库的稻场中,有两个由刚打下的稻谷堆起的一丈多高的圆锥体。稻场的一角有三个巨大的稻草垛,高度已平屋脊,更像一个巨大的工艺品。十月的乡村确是一幅丰收的画卷。

张斗修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人缝里,清脆的手铃声一路响起,给众人的嘻笑在伴奏。见此情此景,张斗修诗兴大发,走到谷堆附近即兴占得一首,并大声朗诵起来:

谷堆垛堆,

堆上加堆。

行军队伍,

箭步如飞。

为夺新丰收,

我们向前向前,

去找幸福水,

决不后退。

王召靠近张斗修,口称好诗,轻轻鼓了一下掌。

张斗修问好在哪里,王召说好在听得懂,有力量。

张哈哈!王也哈哈!

喝了水,润了嗓子,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宋营长提议大家拉歌,一个纵队唱一首来,轮换休息。

两队人唱了若干首,不分胜负,都唱累了,只得平静下来,踢踏踢踏的脚步声代替了嘹亮的歌声。

这时大家远远地看到,对面的小山岗上有几棵高大的古树,在午间阳光的照耀下越发苍翠挺拔,似乎在召唤行军的人们到那里乘凉。

沿途农家冒起了炊烟,生产队里放工的铃声也响起来了。

一队放学的孩子打着队旗正好与行军队伍相遇,孩子们高喊“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彭大军也真的把自己当作解放军叔叔,振臂高呼“同学们好!”大家随即呼应,响遏行云。

经同学们的鼓励,走累了的队伍一时精神大振,大踏步地向山岗进发。来到山岗,走到树下,大家发现负责后勤的东方红拖拉机就停在树阴下,水泥制成的行军灶就支在树阴下,炊事员们忙碌在树阴下,两个大饭甑和三盆菜整齐地摆放在条桌上。

宋营长这时从队伍的最后走到了最前,叫大家保持队形,拿出碗筷打饭菜,并派彭大军、张斗修、王召负责打菜。饭是刚收获的新大米,喷喷香。菜嘛,一盆辣椒炒肉丝,肉是点缀;一盆炒薯叶,很丰盛;一盆煮洋芋,汤汁还很浓稠。大伙儿席地而坐,有说有笑,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彭大军、张斗修、王召三人打完饭菜后,也坐在条桌的板凳上吃起来。这时,早晨开玩笑买自行车的那个小伙子走到王召的面前对她喊:三零幺,打点洋芋!

王召望了他一眼:你喊的谁?

小伙子说:喊你啊。

王召:什么三零幺?

小伙子:你就是三零幺。

王召问:我怎么成了三零幺?

小伙子嘻皮笑脸地解释:我们三百个男兵加你一个女兵,你正好是三百零一个呀。一就是幺,幺就是一。

王召恍然大悟:啊啊!你真会开玩笑。

原来,这是禁书《林海雪原》上的部队首长的编号,小说主人公少剑波就是二零三首长。《林海雪原》虽成禁书,但从中选取片段改编的《智取威虎山》却是八个样板戏之一,拿这来逗笑不算违禁。

王召打趣地问:我都成了三零幺,那宋营长往哪里摆?

小伙子说:他是幺零幺,比你大得多。

王召给他猛扣一瓢子洋芋:哎哟,堵住你的乌鸦嘴。

在一旁的张斗修插话:这里正是鸦雀岭喽,等会儿宋营长会领我们去参观。

果然,等大家都吃完饭,宋营长就叫大家跟他走。

宋营长领大家走到岗顶的碉堡旁介绍:三十年前,这里是日本鬼子的一个重要据点。这个地方叫鸦雀岭,鸦雀是本地的叫法,实际上是喜鹊,也就是现在女同志绣在鞋垫上的喜鹊闹枝图案上的喜鹊。小鬼子占领鸦雀岭后,除了以杀人为游戏以外,还以射杀古树上的喜鹊取乐,使这里“鸦雀无声”。

他又指了指碉堡旁的一个水坑说:这里原来是鬼子建的水牢,专门关押抗日志士,不知折磨死了多少中国人。

民兵们听了介绍,一个个举起铁拳,叫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吃了喝了看了,小憩了一会儿,还得赶路,因为离宿营地还有一半的路程。

还是原先的队形,还是歌声不断。负责后勤的拖拉机装载着炊事员和食物及一应用具一溜烟跑了,另一台拖着一个崴了脚的人在前开路。张斗修仍骑着自行车前后跑,传达营领导的指示和协调有关事务。

张斗修将车骑到最前下车推行,对王召说:宋营长叫你坐拖拉机去。

王召回答:叫宋营长和彭营长坐去,他们是一号二号。

张斗修开玩笑说:你是三零幺啊!

王召带着妩媚斜了他一眼:去你的!

到宜昌去,大家倒不陌生,不过平常去是坐班车或骑自行车,而今天是步行。从出发地一路走来都是爬高,有人风趣地说:我们今天人往高处走,明天就会水往低处流。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有人唱起一首民歌:“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会唱歌,从前打你脚下走,而今从你头上过。”

大家说说笑笑已走了很远,秋日的夕阳斜照在林阴树上,顺着枝叶的缝隙,洒下一束束金色的光芒,给行军的人群投下斑驳的影子。鸟儿们开始归巢,身上披着晚霞,在树上飞来跳去,叨叨唠唠地对话。大自然与青春蓬勃的人们无意间创作了一幅流动的山水人物花鸟画。

第一站宿营地没有进城,选在一所中学礼堂里。同中午一样,大家列队打饭。吃过后解开背包,两人一铺,一人出垫被,一人出盖被,整整齐齐地铺好。然后到水塘里洗个澡,勤快的人顺便洗件衣服。

就在洗澡的时候,有人喊脚疼,从水里出来一瘸一拐。旁的人问怎么了,喊脚疼的人说是脚打泡了。他们行军时并没感觉到,歇下来一见水就疼起来了。

王召知道有人脚疼后,连忙叫彭大军帮她从车上找出背包。王召打开背包,里面有个小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药瓶、镊子、纱布、棉球等医疗用品。

彭大军惊呆了,脱口道:难怪你说背包里有机密,原来机密是这个!

王召叫来那几个伤脚的人,为他们用针扎破血泡,擦上酒精,绑上纱布,并对彭大军提出要求,让这几个人明天坐车。又喊来那个崴脚的人,做了简单处理。

大家都在看热闹,宋营长也来了,问王召怎能出如此奇招。王召告诉营长,她初中毕业后被推荐到县共大赤脚医生班学习了半年,掌握了一些急救知识。学习结束后,县医院为他们发了这个急救箱,今天派上了用场。她还说,她家几代人与治病救人有缘。

宋营长赞扬她是个有心人,并说他正为找个工地医生犯愁,这不送上来了吗。

王召说:就怕医术不高,钝刀杀人。

宋营长说:上工地的都是年轻小伙子,没什么大病,主要是施工中受伤后要包扎处理。你应该没问题,就这样定了。

他又开玩笑说:你真是神秘人物,怪不得他们叫你三零幺。

围观的人哄堂大笑。从此,三零幺就这样传开了。

按道理说,王召的医术肯定不是很高,但仅凭她的机智,就可断定她是一个会处理突发事件的人。乡村的赤脚医生不也是培训了几个月后就上岗了吧,照样在给贫下中农看病,也没见出多大差错。何况这里说的是医生,充其量是个卫生员,就近就急而已,大病大伤是要及时转送宜昌的。这里不可能配备很多医疗器械,即使有再高明的医生也无用武之地。更何况指挥部和团部也有医生,稍大一点的问题可到那里去。

考虑到大家很累,第二天的出发时间已是早晨八点钟,阳光洒满了校园。学校放了假,民兵队伍借用操场举行了一个升旗仪式,唱了一支“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走过宜昌,山开始陡峭,路开始盘旋,山里面纱一层层揭开。

由于山里公路较窄,出于安全考虑,行军双纵队改为单纵队。

可能是有山夹着有水映着的缘故,天更蓝更高了,空气更清新了。梯田里的玉米已经收获,只有成群的秸秆站在那里发呆,叶片像穿旧的风衣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让人有些失落。不过,放远望去,以枫香树为主的红叶点缀在漫山遍野,比桃花还笑得灿烂,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

转过一座山,在一个山凹里,大家远远地看到一片黄里透红的火焰,有人惊呼“到了火焰山”。在山区,对面看得见,抬脚走半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队伍自发地全速前进,向火焰奔去。约摸过了半个小时,终于跑到近前。大家定睛一看,这是一片柿林,熟透的柿子外层有果蜡,橘红的亮光闪闪,像燃烧的火炬耀眼。有几个人提出要品尝柿子,宋营长立即吹起口哨,高喊“不许动”。

那个爱开玩笑的小伙子走到宋营长身边问:买也不行吗?

宋营长回他的话:买可以,你去找卖主。

小伙子爬到半山,钻进山棚里,找到守果的老农。老农说数量太大,他做不了主,又去找生产队的队长,队长再去找会计和出纳来收钱。等人找齐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队长见了营长的面很爽快,说:卖给供销社五分钱一斤,卖给你们四分钱一斤。

宋营长叫大家上树去摘,买五百斤装上车,让大家尝尝鲜。

五百斤过了秤,装上了车,宋营长叫张斗修付了二十块钱,交代在营部标工补贴中报销。

交易结束后,队长对大家说:你们自摘自吃吧。

民兵们欢呼雀跃,再次上树,每人摘了四五个,边走边吃,乐呵呵的。

正在兴头上,王召对着人群大声喊:不能多吃啊,顶多两三个,吃多了肚子疼。

现在大家已知道王召学过医,觉得有道理,吃了几个后,就把手里剩下的放到了车上。

午饭是在一个河滩里吃的,多了一个菜,是虾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儿。吃罢午饭,很多人问虾子是从哪里来的,炊事员告诉他们是用筲箕从旁边河里捞起来的。小伙子们都十分好奇,趁着饭后休息的当口,下河捞鱼摸虾,为晚饭备足了上十斤鱼虾。炊事员却犯难了:哪来这么多油来煎,我的天啊!

因吃柿子和捞鱼虾耽搁了时间,走到宿营地棠垭大队一带天已擦黑了。随行的拖拉机打开了车灯,把山路照得通明。队伍跟着车灯走,不紧不慢。走啊走啊,队伍最前面的人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灯光,灯光里还有身影在晃动。等走到直路上,所有人都看到了,都在欢呼“到了”。

宿营地确实到了。这里也是一块比较平展的河滩。先到的后勤人员用拖拉机带动发电机,安装了两只一百瓦的灯泡,将这里照得如同白昼。吃过饭,彭大军叫民兵们把步枪集中,每三条枪一架,整整齐齐地放好,又安排大家把被子铺在枪的周围睡觉。这回是天为房,地当床,哗哗流水是最好的催眠曲。

第三天的开头比以往都早,因没有房屋的遮盖,天刚破晓,月亮还在黑黝黝的森林里犹豫,人与山雀子都像豆子炸了锅,嚷嚷开了。令人震惊和大惑不解的是,大家一觉醒来,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堤坝,才知道自己昨夜是枕水而眠。民兵们到河水边洗漱,有人还哼唱起了“我从山里来哟”。又有人说他唱错了,应该是“我到山里去哟”。

吃过昨晚的剩菜剩饭,宋红星召集大家围拢来,指着堤坝说:我们昨天从宜昌走到这里,整整一百里。这个坝就是尚家河大坝,黄柏河工程第一坝,大家从东风渠喝到的水就是从这里拦去的。为了保证常年有水调控,我们今天来是为了筑更多的坝。

说完,宋红星把大家领到大坝旁边,请水库管理处主任给大家讲解。经讲解,大家才知道,这座坝建于一九六六年冬季。大坝为浆砌石单曲拱坝,也就是放倒的拱桥,把蓄水的压力分散到两边的大山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坝长一百米,坝高二十米。

宋红星接着给大家介绍:在分乡公社棠垭大队这块地方,也就是在这座大坝的上游二十里处还要建一个大坝,叫西北口大坝,目前设计为浆砌石双曲拱坝,坝高可达九十米,库容可达两亿立方米,是黄柏河水系开发的第一大坝。由于财力和技术的原因,西北口大坝放在天福庙大坝后建,目前什么都没有,我们就不到那里去了。

听了两人的介绍,看到碧波荡漾的库水,有人讲起了父辈们在这里筑坝的故事。张斗修对同伴们说,他的父亲曾从这里给他带回过核桃,很香很脆。

有前人引路筑坝,民兵们的信心更足了,新的也是最后一段行程起步了。

山路越来越陡,弯道越来越急,张斗修的自行车多半要赶着走了。好在这条路通殷盐磷矿,很早就修通了,不然的话,这里还是羊肠小道,别说拖拉机、自行车走不成,人行都很困难。

走啊走啊,沿途的风景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

在悬崖的中间有几处山洞,洞口用看起来较规整的方石块响垒着,下边的栈道有三五根、七八根的横插在石缝里,很朽很朽,大多长上了小菌子,一摞一摞的。另一些有点泥土的石缝里长有低矮的树,但它们很粗壮,像盆景,估计树龄在百年之上。更高处有鹞鹰在盘旋,一会儿飞高,一会儿走低,似乎在巡视它们的领空。

河里的石头也越来越大了,有的大得像一座小山,可能就是课本上说的中流砥柱吧。水在石头的缝隙里绕来绕去,发出欢快的撞击声,一波接着一波,总是相同的节奏,没有停歇的时候。在较平静的河潭里,才能看到小鱼在游动,它们摇头摆尾的,慢条斯理的,根本没把人们当天敌。

有民兵对着鱼儿喊:游吧游吧,游到我们的家乡去,游到我们的堰塘里!

又有人加补:游到我们的饭锅里!

彭大军是从部队转业的,因他是集镇上的人,属于商品粮户口,被安排在公社粮管所,最近刚提拔为副主任,就派往工地。他在部队时就驻扎深山搞三线战备工程,即打兵工厂的地下车间,对山里情况很熟。

他告诉旁边的王召:鱼和水不可兼得,我们只要水就行了,因为山沟里生长的都是无鳞鱼,游到山外就游回来了。

王召答腔:我们也一样,修好大坝后,顺风顺水游回去。呵呵,我们原来是有鳞鱼。

越往深处钻,山里人家越少,加上这里的一切都被巨大的森林覆盖着,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谁的心里都没底。偶尔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才知道一条小溪正汇入黄柏河。有个山里汉子背着背篓从小溪里走出来,就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把大家吓得一跳。有人问那人哪里去,他说回家去。那人跟着队伍走了四五里路后,左拐到一条小径,往上爬去。顺着他的去向仔细观察,看到半山上有一座土楼,房檐下挂着一排一排的玉米,放出诱人的金光。有两个小孩在门口的小场子里玩纸风车,嘻笑的声音在静得出奇的山里像一串串银铃乍响。

再往前走,岩壁上有用石灰刷写的巨幅标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雄心除天堑,壮志建大坝;安营扎寨黄柏河,不建大坝不还乡。

看到标语,民兵们如同听到了亲人的召唤,自觉地加快了步伐。虽然他们的身体已很疲惫,但精神的力量又是那么强大,几个有脚伤的人也纷纷要求下车,加入行军的行列。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极目的地,看到那里的山,看到那里的水,看到那里的大坝的选址,为急行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开始新的陌生的战斗生活。

张斗修推着自行车,按响车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深山峡谷里回响。王召打破大家的沉思和大踏步的专注,唱起了“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所有人跟着唱,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声浪。

    不管大家怎样加速,一百路就是一百里路,靠三百多双脚丈量,还是走到天黑定了才到。还是拖拉机带发电机,还是两只一百瓦的灯泡,把当地一个生产队的晒场照得灯火通明。吃饭后,大家按照安排把铺盖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宋红星对大家说:现在的任务是睡觉,别的事放到明天说。并告诉大家饮水在哪里,厕所在哪里,左边有小溪,右边有深坎,千万不要乱跑,跌下去就没命了。为筹备这次行军,他押送生产工具和油毛毡来过几次,对这里比较熟悉了。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5/11/23 19:52:3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5/11/23 19:54:44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以上图片是宜昌市水利部门邀请本人40年后故地重游时拍摄的。
  
  • 生动
论坛高级顾问实名认证会员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5/11/23 19:59:19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真实记录,历史再现,文笔流畅,人物个性特征明了,伏笔重重,为后来大事记铺垫成功!祝贺!旗开得胜!继续加油!哈哈!继续加油的同时要高度注意脆弱的身体哦!
老农
老农: 谢兄雅评!按照兄的要求,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过程中保存自己,不能搞成“出师未捷身先死”。哈哈!
2015-11-23 20:05:42 回复
一个努力追梦的人!
积善成德,善行天下!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5/11/23 20:11:19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里发的是第一部分,约一万字,有点长,耽搁大家的宝贵时间。目前还是初稿,成书时还要润色的。
  • 巴人
  • 发表于:2015/11/23 22:45:20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开卷就被吸引住了,期待下文,想知道张斗修,王召,宋红星他们会弄岀些什么稀奇事来。
老农
老农: 谢谢薛兄鼓励!这一章主要是交代和包袱,后面的慢慢打开,有建坝征战纪实,有亲情故事,有山里风土人情,等等。水平有限,请兄多多斧正。
2015-11-24 08:45:29 回复
  • 关爱抗战老兵
  • 发表于:2015/11/23 23:20:06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坚决顶
老农
老农: 谢谢您的关注!
2015-11-24 08:46:07 回复
  • 小沫
论坛版主铁杆网友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9:17:17
  • 来自:湖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字朴实无华,生动感人,令我想继续读下去!期待张艺谋导演再次来宜昌拍摄黄柏之恋。
老农
老农: 谢谢小沫的鼓励,过几天我去请张艺谋,他不来就下传票。
2015-11-24 12:10:41 回复
老林
老林: 回复 老农:我明天跟陈婷(艺谋兄之妻)先联系哈?
2015-12-30 22:25:03 回复
  • 超哥
铁杆儿会员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9:38:43
  • 来自:湖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作品,我己拜读!期待吕主席长篇小说尽快出版!
老农
老农: 谢谢超哥再次先临!哈哈!本书出版之时,应是我的黄柏树落叶的日子。
2015-11-24 12:14:38 回复
  • 清水石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版主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5/11/24 10:58:53
  • 来自:湖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大作!
老农
老农: 耽误了先生的宝贵时间。
2015-11-24 12:15:35 回复
  • 超哥
铁杆儿会员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12:46:55
  • 来自:湖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为黄柏河握手!
老农
老农: 为东风渠干杯!
2015-11-24 12:59:02 回复
  • 沉木
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13:06:31
  • 来自:湖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回声,回味无穷。
老农
老农: 谢谢福哥错爱。写黄柏河成了我的一个心结或情结。我参与了这么大的事件,不写下来心里不安。
2015-11-24 13:25:22 回复
生动
生动: 好!心里有了这种不安就是搞大事的开始!期盼!
2015-11-24 13:45:03 回复
  • 畅饮枝江
  • 发表于:2015/11/24 16:53:26
  • 来自:湖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五十年代出生的枝江人大多参加了黄柏河建设、火山口建设、杨家湖建设、东风渠建设。高考结束后回生产队作为正常劳动力也参加了工地建设三十多天,对工地的指挥部、测量、建制、宣传、量算计工、食堂、伙食等非常熟悉。这些话题说给六十年代后期以后的人听,就太难了,或根本就听不懂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段非常壮观的历史,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悲壮的历史,“人定胜天”被夸大了,很多生命牺牲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没有得到应有的纪念和认定。在工地的抗洪抢险中,我亲眼看见一个十九岁的民兵(独生子)推着一手推车土葬在洪水口上再也没有起来,包括他的手推车。***后母亲在工地哭着,工地上照样热火朝天,没有人安慰这位母亲,也没有单位和组织认定抗洪的英雄……

  吕老先生,捡起了一段壮美的、青春的、凄苦的史实,向人们展示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春和美艳,是向历史负责的文化人。从文字层面看,先生语句流畅,行文如流水,耐读性强;从文学表达上看,先生文字功底深厚,文笔清新,文采出众。期待先生的笔耕杀青,我想文稿脱稿时,宜昌特殊年代的一部超越《山楂树之恋》的当代文学巨著又要出世了!
老农
老农: 畅饮先生过誉了,令我非常感动。
2015-11-24 19:04:16 回复
小沫
小沫: 我也有同感哦。黄柏之恋,不输山楂树之恋!期待!我十分看好这部小说!
2015-11-28 16:36:57 回复
老农
老农: 回复小沫:谢谢小沫的一再鼓励,让我有了更多的激情。
2015-11-28 16:56:40 回复
  • 超哥
铁杆儿会员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17:31:01
  • 来自:湖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期待拍成电影,不亚于河南红旗渠的建设!
老农
老农: 呵呵!向超哥希望的方向努力!
2015-11-24 18:47:12 回复
小沫
小沫: 期待!
2015-11-28 16:38:12 回复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5/11/24 18:44:12
  • 来自:湖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畅饮先生过誉了,令我非常感动。黄柏河工程就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宜昌治水的成功范例,它不仅解决了当年宜东地区150万亩良田的灌溉,而且,40年过去后又成为宜昌地区的饮水生命线。宜昌城区一百多万人直接饮用这里的山泉水,包括枝江在内的多个县(市)的饮水的原水也是黄柏河补充的。用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建设管理有些强廹命令的成分,在技术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前段时间,宜昌政协面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我提供了“抚慰为黄柏河伤亡的民兵及家属”的线索,但目前未收到回音。当然,为了引水回家乡,也为了出远门见世面,群众的热情是很高的,劳动的自觉性很强,不少的感人故事都在文中有记载。
  • 梦圆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19:36:59
  • 来自:湖北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吕主席的纪实文学很接地气,真实再现了当年民工们战天斗地建大坝的情景,值得一读!
老农
老农: 谢谢梦哥!我写的是自己和身边人的事,地气是足的,就怕差点阳春白雪。
2015-11-24 19:43:32 回复
  • 梦圆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19:37:30
  • 来自:湖北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吕主席的纪实文学很接地气,真实再现了当年民工们战天斗地建大坝的情景,值得一读!
  • 梦圆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4 19:37:45
  • 来自:湖北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吕主席的纪实文学很接地气,真实再现了当年民工们战天斗地建大坝的情景,值得一读!
  • 如反掌
  • 发表于:2015/11/24 19:42:08
  • 来自:湖北
  1. 2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正在阅读,顶一下。
老农
老农: 谢谢!
2015-11-24 20:59:48 回复
  • 生动
论坛高级顾问实名认证会员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15/11/24 22:56:25
  • 来自:湖北
  1. 2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哈哈!受阿波罗主编的委托,《枝江文学》已经将此稿抢占为先了!到时名传大地!精典永存!
老农
老农: 不敢当!不敢当!拙作能登阿波罗宇宙飞船上天,荣幸之至!
2015-11-25 12:26:27 回复
一个努力追梦的人!
积善成德,善行天下!
  • 超哥
铁杆儿会员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25 10:24:42
  • 来自:湖北
  1. 2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精典永存!
老农
老农: 再谢超哥!
2015-11-25 12:27:06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