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拾宝行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阅读:4052
  • 回复:33
  • 发表于:2015/11/6 22:21:0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拾   宝   行

                                           吕 云 洲

   石宝山,一个神秘而又响亮的名字。早就听说那里有宝藏,很想跟一下时尚风,到那里去淘宝。

    机会说来就来了。在一个秋日里,雨过天晴,天空像洗过一样明媚,我应邀到石宝山走了一趟。然而,如今的石宝山已不是传说中的石宝山了,它是枝江市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垃圾来了,那些宝藏还在吗?                                             

    那天,在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垃圾处理场后,我便挎着一部傻瓜相机在那一带山地寻觅。枝江是鄂西大山余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说山实为丘陵,不过这里比周边还是陡峭险峻一点,林木也茂密葱茏一些,人行其间,有点大山的巍峨意象。大约转悠了半个时辰,在一片丛林里,果然发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石头有枕头大小,两面皆有几排竞渡的红帆图印,下有水色波纹,似可归入奇石之列(有图为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是帆动还是心动”的禅语,灵机一动,给这块石头命名为“心帆”。由于头天下过大雨,道路泥泞,搬运极度不便,我只能望“石”兴叹。见宝难取而又难舍,于是,我回来后告诉场里的员工那块石头的具体方位,让他们等天晴后搬回来,作为镇场之宝。

    寻到石宝搬不动,思忖半晌,喃喃自语:不如找当地老乡聊聊,抑或能找到活宝。下午,我在一个守瓜棚里找到了一位老农,向他讨教这里的地方掌故。那个白胡子老汉衔着半人多高的长竹管烟斗,眯缝着眼对我说,这个说来话长啦!此如今这里叫石宝山,早年还叫过拾宝山、十宝山、失宝山,每个名字都有一个故事。

    称拾宝山的故事讲,当年有一个北方员外南游至此,拾得两块宝石。他将一块带回了北方,一块留下送给当地绅士。据说每到七夕那一天,留下的这块石头的花纹呈银河状,波光粼粼。人们猜想,带走的那一块也应一样,当是牛郎织女的雌雄化身。我告诉老农,我也拾得一块宝石。他打趣地说,说不准就是失传多年的牛郎石哩。

    十宝山更有故事。说是从前人们进这座山要经过一道石门,类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入口罢,“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乡亲们家里有红白喜事,像阿里巴巴叫“芝麻开门”一样,念一通咒语,打开石门,就能借到金桌金椅、金碗金杯等十样宝贝。山乡祖祖辈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久成村规。但就有那么一个人贪财,他在还金器时留下一只金杯不还,从此得罪了山神,石门再也喊不开了,而今徒有“十宝”之名。

    还有一个失宝山的名称。说是这山上原来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舂米的石碓窝,庙里来多少香客,碓窝里就能出多少米,供香客吃斋饭。有个小和尚埋怨出米太少,请来石匠将碓窝錾大,让它变出更多的米来。谁知这一錾,碓窝不仅不出米了,还隐身而去。从此,山里失去了这个石器宝贝。

    第二次到石宝山去是为市作家协会采风打前站。还是带了傻瓜相机,拍了大量图片发在网上,为正式采访造势。从图片上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小日本打到这里来,占领的是制高点。听文史专家黄道华先生讲,当年日寇在这里挖有战壕,筑有炮台,经常向枝城、洋溪方向打炮,封锁长江,为这一带的军事要塞。鬼子占我国土,杀我抗日志士,使我宝地蒙冤受屈。远在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北犯,清军在此驻扎五年之久。据说吴三桂从云南驱使大象到对面江岸,大象望石宝山而落泪,打死也不肯过江作战。有风水先生说,石宝山有龙脉之象,二度叛逆吴贼是不敢冒犯的。

    与军事用途不同,如今的垃圾处理场占用的是低洼处,小地名叫熊家冲,形似聚宝盆。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和宝贝。同行的环卫处黄主任说,国外和国内大城市都在开发垃圾资源,有用垃圾造肥的,有用垃圾发电的。我们是小城市,规模不够,资金不足,开发之路还未起步,但这不等于今后不能利用。现在我们将垃圾填埋在这里,等处理技术更先进了,开发成本更低廉了,这些东西或许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我想像一下,过若干年后,这个凹下去的冲地填充满了,石宝山会成长为更大的山,或许会有一家企业看中这座资源宝库,在这里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再生资源工厂。民间传说,前些年有发达国家将中国的废矿渣运回去提炼产品,号称开掘第二矿山。中国地大物博,但从总量上来看,资源是挖一点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节约资源要从重复利用上着手,从另一条思路上谋求持续发展。

    第三次到石宝山,是正式参加“环卫杯”征文大赛采访见面会。参加这次活动的十多位作家,早晨9点钟在枝江城区集合,驱车到石宝山垃圾处理场。时值金秋,面包车穿行在岗地,两侧的蜜橘甜柚像涂了蜡,发出诱人的清香。稍远的冲地,稻穗低着沉甸甸的头,为饱满注释。沿途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大家在欣赏中谈论着,30华里很快过去了,到达此行目的地。

    主办方市环卫处先安排大家参观垃圾填埋场。我们看到,一辆辆垃圾运输车从城区开往这里,将打包的成捆垃圾自卸在空旷的场子里。守候在此的推土碾压机将垃圾摊平压实,每达到半米厚度就喷洒一次消毒灭害药液,达到2米以后覆盖黄土密封。这种处理方式叫做“二级生物+活性炭处理”。现在每天有120吨左右生活垃圾汇集到这里,它们在充当珍品包装、美食同伴、华丽衣衫、精美书刊、红粉铅华等等五花八门的角色后,来到这个集中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场区几乎看不到蚊蝇,只是略有一些酸腐气味,反倒是每当垃圾车一到,成群的八哥和喜鹊在垃圾堆中觅食。中午在垃圾处理场食堂进餐,饭厅里窗明几净,在城里餐馆常见的蚊子在这里却少见了。

    环卫处的领导介绍,这个垃圾处理场是2008年8月开工建设的,次年初投入使用。该场占地296亩,总库容150万立方米,填埋使用期可达15年,总投资215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250吨左右。换种方式表述,城区14平方公里13万常住人口在144万平方米清扫空间内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都集并在此。对总库容的说法,让我想到过去建水库也是讲库容。经访得知,此处原确有修建水库的设想。如今,为了整体利益,一库碧水的设想变成了一库垃圾的现实,库区人民为此作出了牺牲,我似乎有些负罪感。作为城区人,作为受益者,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并从“减量化”、“分类化”、“无害化”、“再生化”等方面做起,减轻污染,减轻这里的压力。据介绍,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气化率的增大等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推进,垃圾量呈逐年递减之势。随着科技发展和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应该越来越少。

    我们看到,为阻止二次污染,填埋场的山体都经表面清理后,铺设了大片大片的银灰色防渗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几座山亮闪闪的,更像巨大的工地。山顶上那些数不清的树木伸头探脑,仿佛在言谈交流,打听山下的秘密。告诉它们吧!让它们放心生长在这里。为防沼气爆炸,填埋场按间距40米至50米设置导气石笼,目前已建气井9个。此外,还设置地下水监测井4个,随时观察地下水质的变化情况。有人问垃圾产生的沼气能不能利用起来。有技术人员解释,技术是可行的,但目前规模不够,还达不到商业利用水平。

    随后,我们向下走了几里路,参观了该场的渗滤液处理站。这个处理站占地4亩多,投资国债资金700多万元,日处理能力100立方米,2012年3月试运行,现已转入正常生产。该站处理的是填埋场的垃圾腐烂发酵后的毒水,这些毒水由埋在地下的输送管导引至接收池,经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工程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解,这个处理工艺为“高分散物化除氨+外置式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反渗透”。对这个专业术语我不太懂,看来还要加强学习,充实头脑。我们看到接收池的水尽是黑液,很远就能闻到臭气,真是一池祸水。但经过加工处理后,再生水从一根塑料管里流出来,变得清彻透明且无异味。技术人员告诉我们,经处理后的水体能达到国家一二级水质,可用来浇花养鱼。我们中有人说,既然能养鱼,人饮也应没多大问题,不过没有谁试过。据报道,现在有的城市将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浇灌树木花草、冲洗街道,甚至引入居民家中洗衣冲厕,被称之为“中性水”。

    如果不来实地参观,实难想像这个山窝里会有这么多现代化环保设备,更难想像水在这里会像玩魔术一样由浊变清,由坏变好,由废变宝。为了节约宝贵的淡水资源,为了长江母亲河的清纯,他们尽力了。对全国而言,对全流域而言,这虽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局部都这样,整体就完美无憾了。

    看完外景,大家在垃圾处理场的一个小型会议室里坐下来听领导和先进个人介绍事迹。在这里,我们先是听了3家清扫清运公司的老总分别介绍了自己公司的情况及先进人物。接着,有3位模范在会上作了自我介绍。环卫所第一任主任丰必林最先发言,他讲了环卫工作40年来的风风雨雨,故事一个连着一个,精彩不断。他的事迹有专人来写,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不过有个插曲我还是说一说。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老丰想辞去主任职务,退居二线,为年轻人提供舞台。主管部门领导接到他的申请后,在预备队里找合适的人,摸排了上十个对象,都不如意,个中原因是老丰多年来在人多钱少的情况下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把城市梳理得干净整洁,换个稍微大手大脚的人恐怕就会出乱子。领导们给他做工作,让他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培养或物色人选后再议。这一拖又是十几年,直到发现新的苗子才让他退下来。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无怨无悔,主动请缨到山沟里来建垃圾处理场,为新来的领导分忧解难,为环卫处二次创业立下汗马功劳。第二个发言的是垃圾处理场场长胡国祥,他的事迹都写在他的身上。你看他全身都是太阳留下的古铜色,整个人就是一座不朽的雕像。他年过半百,扎根在山里,同一般职工一样,脏活累活抢着干,炼就了一个金刚身。

    还有一位与我最有缘,她叫邓永珍,现已年近古稀,我20年前采访过她,并为她写过一篇名为《演奏夜半进行曲的人》的人物通讯,发在《中国建设报》上。那时的她身为清扫队队长,她带领30多个清扫工,不分日夜,默默无闻地工作奉献。自从写了那篇文章后,我以后一直没有见过她。此时此地相见,感慨万千。曾经英姿飒爽的邓永珍确实老了,特别是听力下降厉害,我问了很多话,她摇头听不见。不过,她的人还是很精神,她在会上说,要是时光倒转20年,她还要当清扫队队长,还要从事扫地的本业。她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仍关注环卫事业,见到垃圾就捡,看见住处街道不干净就扫,成了编外清洁工。她说这是习惯,不做点事身上不舒服,心理不坦然。下面录下20年前的那篇小通讯:

    每当人们的生活节奏调整到催眠状态时,她和她的30多个“马路天使” 们刚刚奏起夜半进行曲。她们不停地清扫,为人们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明天。湖北省枝江县马家店镇环卫所46岁的清扫女工邓永珍,从1987年调进环卫所以来,手里从未丢过扫把,当清扫队队长后依然如故。

    从舒适的岗位调到“扫帚队” ,有人说她傻。邓永珍回答说,人走马路,马路要人扫,都不扫还能走人吗?扫大街,她认了。自任队长以后,姐妹们说她误工多,可以少分些地段,她坚持不肯,还是揽来5000多平方米的清扫面积。

    邓永珍家里有未成年的孩子和半身不遂的公公,丈夫常年在外,繁重的家务都落在她一人肩上。每当她把乱麻似的家务事理出个头绪后,夜暮下的清扫工作又把她召唤去了。她实在太累了。她也曾有过苦恼,也曾有过烦躁,但当她看到自己亲手清扫的路面得到过往行人赞赏时,她心里获得了平衡。

    在环卫所里,姐妹们夸她是好大姐。谁的任务大不能完成,她的扫帚就扫到谁的段面。雨天不能大清扫,她就让姐妹们在家休息,她自己则拿根钢条满街检修下水道入囗,有时弄得像个泥人。

      去年10月,环卫所布置各单位清除门前杂草和垃圾,但公园路个别单位不理睬。邓永珍知道后,向那个单位借了锄头等工具,不声不响地干了起来,从上午一直干到日落,谁也催不走她。直到那个单位领导表态门前一定“三包” ,她才离开。

    五个年轮,五度春秋,一两千个日出月起,邓永珍扫旧的竹扫帚足够一园青竹,她与这些青竹一样,为了小城的洁美磨损自己,方便大家,无怨无悔。

    听了环卫工人的精彩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这些平凡的环卫工人,以原始的扫帚为工具,为我们扫去垃圾,也扫去心理的尘埃,让市民看到靓丽的城市容貌,为城市增添了珠光宝气。新的石宝山人一手握原始的扫帚,一手握现代仪器,将污物埋葬在脚下,为城市的整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石宝山有宝,在过去是一个传说,今天的石宝山因为有了环卫人而真的变废为宝。这里的环卫工人更是宝贝,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在一代又一代环卫工人的努力下,这里像山一样的垃圾,或许在我们子孙手里会变成一座金矿。  

    活动结束时,我问场里人将我发现的那块漂亮石头搬回没有,他们说找了几次也没找到。于是,我再次去找。我在树与藤中艰难地穿行,终于发现了那棵作为参照物的大栎树。可是树在石不在,藏石的印迹依稀可辨。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看来到石宝山来拾宝的人不少。已然有识宝的同趣取走,那块奇石也不失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我心释然。在这几次拾宝行程中,我失去了一块“石宝”,没有找到“十宝”,却探奇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百宝箱。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沉木
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9 14:07:34
  • 来自:湖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兄弟??满屋是宝贝,把门锁好。
老农
老农: 哈哈!请铁匠打的锁。
2015-11-09 21:21:40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