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江口古镇: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 老农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阅读:38371
  • 回复:136
  • 发表于:2014/8/10 12:51:0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江口古镇: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记者柯黎实习生鲜于运爽/文记者王康明/

    位于枝江市百里洲中游的江口,历史上曾是沙宜之间最大的贸易集镇。产自枝江、当阳的“楚棉”等农产品通过江口和董市远销上海、汉口、四川等地,甚至有外地商人到此落籍,开办商号,曾是荆州府的军政要地,被誉为宜昌地区的“小汉口”。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港口淤积,江口镇交通优势不再,昔日繁华热闹的古镇正逐渐败落。江口古镇的青石板路默默诉说古老的历史。
      1.“江口镇被时光抛弃了,这么多年它就一直这个样子,没有变大也没有变小,却不可挽回地凋敝了。”
    86日上午,我们漫步在枝江市江口古镇,同行的枝江市作协副主席吕云洲介绍。他因为寻亲,曾经多次来到江口,亲眼见证了江口的繁华与没落。
    街头随处可见马头墙老房子、木板壁居民楼,只是大多已经破败坍塌,墙梁孤独地指向天空,墙头间爬满了荒草,裸露的青砖墙风雨飘摇。间或有一两间外墙灰白的民房,那是翻新或是重建的新房,所居住的也只是一些老人,连小孩子都不多见。
    江口古镇,地处沮漳古河道与长江交汇处,西接宜昌府而通川蜀,东达荆州府而下洞庭。因其便捷的港口交通,江口在明代之前就形成了集镇,大量交易棉花、棉布等土特产。到清朝末年,成为沙宜之间最大的集镇。清同治五年《枝江县志·物产》载江口“镇滨江,路通川蜀,商旅络绎。……贾人多於董市、江口买花入川,呼为‘楚棉’,布亦如之。”
    到1930年,枝江花行增至90余家,棉花输出达到10万担,远销上海、汉口、四川,甚至沪汉洋商每年秋后也会在江口镇设庄大宗收买棉花。产自枝江百里洲、七星台,江陵万城、马山,以及松滋八宝、当阳河溶等地的棉花被收归到江口,统称为江花运销外地。1937年《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载,江口的籽棉贸易量达15万担,远销汉口、上海等地。
    江口的民居,以具有荆楚建筑传统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梁架结构建筑为主,大型建筑为八大间“四水归池”。镇上还有外地商帮修建的会馆鄂城书院、晴川书院、四川会馆、万寿宫、元后宫、禹王宫等等。
    江口的没落,就在近三十年间。上世纪80年代,随着畅行在长江上的小木船逐渐被大型机动船所取代,浅水港的江口逐渐失去了对外地商人的吸引力。加上2001年,江口撤镇,改设马家店街道办事处江口社区,连附近的农户也不再留恋江口了。
江口古镇上的清真寺。用传统技法拓印纸钱。三佛寺显得肃穆安静。
     2.  “上世纪70年代,我来江口的时候,这边还是商户、茶肆林立。那时候,江口被称为‘小汉口’。”
    吕云洲陷入对旧时光的回忆之中。那时他来江口,是探望一位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三爷爷”。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小巷出现在眼前。一尺多宽的青石被磨得水滑,小巷两旁同样分布着新旧各式房屋,偶尔门前掠过一花一草,似乎来到了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小巷,脚步声也叩开了吕云洲的回忆。
    解放前,吕云洲的二爹和三爹被国民党“抓壮丁”。在江口上船前,爷爷想着爱子此去,生死不明,蹲在江口的街头放声大哭。爷爷的举动被路过的一个江口棉商看见,得知眼前落难的一家人也姓吕,这位吕姓商人慷慨解囊,出资救下了两位青年。吕姓商人和爷爷结为兄弟,从此两家人一直保持着往来。
    被称为“三爷爷”的吕姓棉商去世之后,两家人往来逐渐减少了,时隔几年再来探访时,他发现原来的住处已经易主,两家人就此失去了联系。
    吕云洲说,他非常想找到这位充满仁义的吕氏后人,他记得“三爷爷”的孙女叫吕云芬,今年也有60多岁了,但偌大江口,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寻。
    “当——”附近传来钟声,三佛寺的僧人们做完了早课。三佛寺是一座尼姑庵,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因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而得名。清幽的三佛寺是繁华古镇的又一个见证者。清末时期,江口常住的居民就有一万多人。
    在江口古镇,除了这座女庙,还有一个清真寺,一个弥陀寺。弥陀寺旧址位于枝江三中。弥陀寺始建于唐朝,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前会长、高僧昌明大师的出家寺院和首升***的寺院,目前该寺已在仙女镇金山林场重建。
     3.  江口解放路161号,木质板壁楼还保留着原本的模样,大门墙壁由一块块宽度不一的木板拼成,门前放着订做皮鞋的招牌,这是江口镇上唯一一个还在老房子里营业的门面。
    在长江岸边,这种木板壁的房子很常见,它们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大水淹来时将板壁一拆,只剩屋架立在水中,人居住在木楼之上,几天后等大水一退,下面一收拾又可以开门做生意了。
    此时,76岁的房东胡秀富正坐在后面客厅里吃西瓜,他的老伴、70岁的杨翠兰端了西瓜招待我们。提起江口的过往,老人眼里放光:“过去不晓得有多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意。我们家以前也是卷烟铺子,从当阳河溶购进烟草叶子,回家后请工切碎、卷成毛烟,然后出售。”
    胡秀富幼时的住处,在几百米开外的柏家巷,现在住着他的二哥、80岁的胡秀华。我们来到胡秀华老人的家,老人咧嘴笑了:“翻那老黄历干嘛?现在不行啦!”
    老人说,生意最忙的时候,除了几个学徒,家里还请了三四个帮工,靠卖卷烟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这门前的巷子里,挤挤挨挨都是人,枝江的、五峰的,附近县市的都会来,商贩们的吆喝声、叫卖声不断,隔几步就是茶馆,茶馆里面还有说书人。”
    他的话洒落在门前的空地上,寂静无声。如今的柏家巷,几乎成为一条空巷子,多数人家都关着门,看上去已荒置多年。那些有钱点的人家、年轻人,都搬到了县里。
    在兴衰更替的时间长河中,一些东西沉沦,一些东西却历久弥新。在江口古渡口,我们踏访了枝江酒业的前身——谦泰吉槽坊。1817年,松滋马峪河的秀才张元楠看中了江口这块宝地,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槽坊,起字号为“谦泰吉”。谁能想到,当时那个不起眼的小作坊,能发展成为今天的百年名企。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歪歪姐
  • 发表于:2014/8/11 13:11:07
  • 来自:上海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看到熟悉的江口,有着我好多儿时的快乐记忆。我家就在白家巷,二小(小学)后边,我上学可近啦,听到上课铃声跑到教室也不会迟到啊。放学了好多同学就到我家写作业,写完了就一大群儿们玩。开心哦!没得一点压力,快乐的童年就象是昨天哦!
老农
老农: 童年的记忆最难忘啊!
2014-08-11 19:01:20 回复
歪歪姐
歪歪姐: 回复 老农: 是滴是滴
2014-08-25 21:26:33 回复
何必太张扬,是花自然香。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