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认识佛教心理治疗

  • 谭鄂光
楼主回复
  • 阅读:2412
  • 回复:1
  • 发表于:2014/2/11 19:29:0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近年来,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研究和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疗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佛教心理治疗就是笔者运用佛教原理而设计的一种心理疗法,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佛教把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苦就是不安,集是引起痛苦和不安的原因,灭是最后的解脱,道是解脱的方法。道有八种,称为“八正道”,归为三学,即戒、定、慧。戒是纯洁行为,庄严操守,为定慧打下基础,再通过定即调练心意的工夫,而生起智慧。三学之中,慧是根本,戒定为方便。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苦理解为心理障碍,戒定慧便是一种三合一的心理疗法。
  
  一、戒与作业疗法
  
  戒又称戒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行为规范。严格地讲,戒和律是有区别的。戒是止持,从反面限制人们做某些事;律是作持,从正面规定应该做什么事。佛教心理治疗把戒作为一种作业疗法保留下来,通过家庭作业,使病人把注意力从症状上移开,以降低对身心不适的敏感性。佛教比较重视止持,而佛教作业疗法把重点放在作持上,设计了一整套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使病人在治疗期间不脱离现实,同时也使病人不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症,适用于抑郁症、强迫症和疑病症。
  
  二、定与放松疗法
  
  定即禅定。其实,禅和定也有区别。禅是专心地想一件事,定是什么都不想。小乘佛教有四禅四定,通过修练四禅可以使人进入色界四禅天,通过修练四定可以使人进入无色界。
  
  根据佛教理论,世界分为三部分,现实世界称为欲界,众生有食欲和淫欲;欲界之上是色界,虽然也是物质世界,但是那里的生物没有欲望;色界之上是无色界,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存在的世界。色界和无色界是想象的产物,所谓进入色界和无色界只不过是古代印度人练瑜伽时意识改变而产生的一种幻觉,与催眠状态相似。这种人为的意识改变对调整身心、促进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佛教心理疗法把它作为一种放松疗法保留下来,通过打坐、冥想、意守和放松训练消除心理障碍,适用于焦虑症、疑病症、癔症和心身疾病。
  
  大乘佛教认为禅定不应拘于形式,而把定与慧结合起来,倡导定慧双修,发明了念佛禅、实相禅、五门禅观等大乘禅法。禅宗更是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认为“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通过参禅便能见性成佛。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港台,习禅是人们修心养性的一种方法。在日本,禅宗已经演绎成心理治疗。所以说,禅是佛教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定与瑜伽有传承关系,与气功有相通之处,佛教放松疗法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进瑜伽和气功。
  
  三、慧与领悟疗法
  
  慧即智慧,又称般若,内容极其庞杂丰富,其核心是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本质的论述。
  
  早期佛教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称为“三法印”。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时时在变,永远在变。人们希望美好生活能够保持恒常不变,这种愿望与变化不居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矛盾,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痛苦。诸法无我是说不存在独立不变的主体,不存在起着主宰作用的“我”;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无我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的意思是,人不是自己的主宰者,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不可能的;法无我的意思是,世上不存在能够主宰一切的超自然力量,祈求神灵是没有用。据考证,原始佛教是一种生命哲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它持无神论的观点,反对偶像崇拜。禅宗继承了这一传统。
  
  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可以推论出一切皆苦,只能通过涅槃来解脱。涅槃就是成佛。对于涅槃,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派认为涅槃实有,可以通过若干世的修练而达到。大乘佛教中观派则认为,涅槃和世间无别,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根据中观派的理论,人生本是一场空,人们由于无知而把幻相当作真实,以致招来种种烦恼和痛苦。一旦彻底领悟一切皆空,也就达到了涅槃境界。这意味着,涅槃和世间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两种不同的心态。禅宗六祖慧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佛不是神灵,而是觉者。
  
  般苦学比较晦涩难懂,故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来诠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着一个前逻辑的无意识领域,它是一切心理障碍的根源,人们必须通过心理防御来保护自己不受其侵害;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使用得当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使用不当就是心理障碍。人本主义则认为,心理障碍的根源不是无意识本身,而是心理防御,它歪曲了事实,扭曲了心灵,使人脱离现实,远离自己的本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和人际冲突,必须彻底放弃心理防御,才能达到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即超心理健康。在人本主义看来,超心理健康的特点是心灵不设防。
  
  心灵不设防,就是以开放的意识对待一切矛盾冲突。
  
  在意识的水平上处理矛盾主要有三种方法,儒家主张在矛盾双方之间走中间道路,实际上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作数字化处理并取其平均值;道家认为走中间道路和走极端都不能消除矛盾,因为矛盾无处不在,而且矛盾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别,最坦然的做法应该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佛教则认为世上本来是没有矛盾的,由于发明了逻辑,人们便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叫做矛盾,只要破除思想上的条条框框,矛盾就不复存在了。没有矛盾就不会有痛苦和不安,这就是涅槃寂静,这就是超心理健康。
  
  佛教领悟疗法是把般若学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结合起来,通过讲解佛教、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论,使病人认识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有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放弃无谓的努力,才能彻底消除心理障碍。佛教领悟疗法适用于强迫症、恐怖症和适应障碍。
  
  • 谭鄂光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2/11 19:31:5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