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毛海根:浅议毛氏家谱编修的误区

  • 浪漫童年
楼主回复
  • 阅读:60343
  • 回复:0
  • 发表于:2022/5/14 7:53:23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盛世修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除发生短时间的国界附近的小规模战争冲突以外,我国一直处于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这为各个姓氏的续修族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编撰族谱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姓氏支系都开始编撰自己姓氏支系的族谱。



图:毛海根(左)代表中华毛氏馆接受毛启国捐赠的 湖北《枝江毛氏族谱》

但从修谱热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姓氏或者支系为追求族谱中的延续性和始祖的名望,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盲目攀比名人,莫须有的将自己先祖往名人身上挂靠,追求名人效应;二是在不清楚自己先祖来历或者不清楚始祖来自何地时硬生生的往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说上挂靠,如各地族谱将本支系定位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就较为常见;三是唯恐自己支系姓氏族谱不完整,将自己支系的世系上推到先秦时期,更有甚者将世系一直上推到黄帝时期,戏称自己是黄帝的一百几十世传入。
      笔者曾经看到一部JIAO姓族谱,从黄帝续其,一直续到现在,而且黄帝以后每个世系先祖的名讳竟然都赫赫在目,甚至将各个世系先祖的配偶也标注其上,真的不知道他们是从那里得到的各个世系先祖的名讳。众所周知,很多历史学者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动用各种资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基本弄明白夏商周各代帝王的名讳身份,这还是近代通过各种考古发现才取得的成果,更不用说黄帝及尧舜禹了,区区一个姓氏竟然能够把自己先祖各个世系的名讳上推到黄帝身上,而且一世不差,似乎有阿凡达的神助。




这些明清时期编写家谱的“谱匠”,可谓是学识渊博,在编撰时不忘显示自己的学识,常常用一般人看不懂的生僻字来代表先祖的名讳,让人望而省威,不敢挑战其权威。因此笔者班门弄斧,仅就“大槐树”移民说以及“各世系”先祖名讳进行一下探讨。
    一是“大槐树”移民说,多见于北方族谱中,笔者近期接触拜读了不少河南毛姓族谱, 发现将“大槐树”移民作为始祖的十分普遍,这不仅存在于毛姓族谱中,也一直流行在冀鲁豫一带的各个姓氏族谱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明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背景。宋元时期中原一带是战争的主战场,历经几百年的战乱,中原地区居民要不从军而亡,要不死于战乱,再者为避战乱逃亡外地,加之连年灾荒瘟疫使冀鲁豫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由于元朝在四川一带的数十年战争,四川人口也与中原相似,这就有了明朝前期山西大槐树移民以及湖广江西一带往四川移民的前奏,前者为“大槐树”移民,后者称为“湖广填四川”。




由于山西一直没有受到战乱和水灾旱灾的影响,山西的人口在明朝以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这就有了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先后十七次的大规模向外地移民的现象。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明初的大规模移民由于大部分是先集中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的山西洪洞县官道上的一棵大槐树附近,待集中到一定人数后再由官府押送到全国各地,因此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故事最多,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其实当时山西向冀鲁豫以及陕西、湖北移民的出发地并不是大槐树一处,是分别在太原、晋南、晋中多地移民的,但是,由于位于晋中的洪洞大槐树是当时最大的移民“出发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由于历史原因,中原一带受战乱影响,除了一些官宦世家,一般百姓很少有能力来编撰族谱,这与明清时期盛行于江南的修谱热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大槐树故事在中原一带被一代一代人流传,妇孺皆知。在河南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是不是大槐树移民,只要看一下自己脚上的小拇指就知道了,说小拇指有两个指甲的就是大槐树移民,没有的,就不是大槐树移民,这种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直误导着一代一代人。这样以来大槐树移民说就越来越多,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先祖来历的都往大槐树身上按。笔者小时候也曾经以有两个小拇指指甲向其他小伙伴炫耀,但他们也都以有两个指甲反驳。


     
从笔者拜读的河南十余部各地毛氏族谱中发现有一半的族谱都标明自己支系的始祖都来自洪洞大槐树,大多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移民而来,有的是清初移民而来。笔者存疑的是,既然知道是从大槐树移民而来,大槐树只是一个出发地,为什么先祖没有流传下来是从何州何县的蛛丝马迹呢,只是一家有情可原,为什么都是一个大槐树呢?
     笔者认为在信息不发达的明朝到清朝以上传说误导了族谱的编写,以登封《天中毛氏族谱》为例,因为一直没有族谱,只是前辈口传或者以讹传讹是大槐树移民,所以后人就自然当成大槐树移民了,近年修谱时虽然也有族人关于先祖来自毛集的传说,但大槐树传说相当有理有据,说是明洪武三年的大槐树移民,族谱编委会也只有把先祖来自大槐树写入族谱之中。其实明朝第一次移民时间是洪武四年,洪武三年就有点牵强附会,从洪武三年到公元1600年也一直没有“天中毛氏”各世先祖的信息,这就出现了一个“大槐树”移民的疑问?



图:全国毛氏族谱主编组团到河南岐山寻根

另一个可佐证的族谱是荥阳《广武毛氏族谱》,当年走访这一支毛氏后裔,他们说其先祖是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奉诏来荥阳定居的,这恐怕也是受大槐树传说的影响,但后来拜读其族谱,虽然其族谱认定的始祖毛豫是洪武时期人,但族谱里竟然没有一处其始祖来自洪洞大槐树的描述。族谱里记载其始祖毛豫,洪武元年选贡,历任兵部主政,于滇南白石江之战身亡,赐谥中节崇祀乡贤祠,小葬于城东五里许,族谱记载与不了解内情的传说完全不一致。
    无独有偶,河南原阳是中华毛氏的郡望之地,自毛姓得姓以来历代先祖都与原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95年编修的河南《原阳毛氏宗谱》云:“我毛氏一族,自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河南省阳武县定居落户,迄今已有620余年。”“我毛氏由山西洪桐迁来始祖坟茔。坐落在原阳县城东北三华里丁庄西北角。”
     因此研究毛姓文化的原阳毛国杰先生,也对这种传说提出质疑,指出原阳毛氏山西说,可能是受民谣“要问我祖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的影响。但这里不排除可能有一部分原阳毛姓从大槐树移民而来,毛国杰先生的《原阳新发现<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一文记述:该石碣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6)所刻。石碣的发现,为研究近500年的黄河变迁、地层变化、阳武毛氏的播迁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位于原阳县城关镇的东街居委会丁庄村东北隅。毛国杰经走访群众与实地勘察得知,此处为阳武毛姓先茔,占地数百亩,内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后毛氏茔地迁至今靳堂乡毛老庄村东,原茔地废弃,成为耕地,但在原茔地内和周围仍可见到大量的完整或残缺的石碑和碑座。而且原阳有毛姓的村庄有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占14个,如老毛庄,毛老庄,毛庙,毛屋、毛滩、毛楼等。全县70多万人,毛姓达2万之众,因而毛国杰先生得出了原阳毛氏为土著姓氏的结论。
    综上所述,近期编修的没有真凭实据的关于先祖来自大槐树的一些族谱确实存在可商榷之处。但并不排除有些是从大槐树移民的真实性。
     此文要商榷的第二问题是族谱中先祖“各世系”名讳考证。从目前已看到的全国毛姓族谱中,发现从毛姓一世祖毛叔郑排世,各世系先祖有两个不同的版本,鉴于某种原因本文将隐去族谱前缀,不注明出处,只将两个版本1-52世的先祖名讳列出来供参考。
      族谱版本一:毛伯郑—毛琳—毛玑—毛龙—毛超— 毛系—毛平—毛起—毛元—毛进—毛安—毛盛—毛冲—毛况—毛往—毛重—毛真—毛亮—毛初—毛环—毛相—毛遂—毛昌—毛羁—毛果—毛尚—毛述—毛奉—毛昭—毛俭—毛光—毛实—毛邃—毛延—毛固—毛建—毛咸—毛思—毛申—毛苌—毛庆—毛馥—毛榄—毛华—毛彪—毛崇—毛宗—毛象—毛泉—毛斡—毛斑—毛宝。
     族谱版本二:毛叔郑-毛论-毛辘-毛瓊-毛芦-翳桑-少雍-仲舒-沃遂——釐局-壇灵-伯卫-寿朔-伯过-景皋-句庸-履极-云繇-烛龙-毛绍-柯柱-毛敬-锡勋-掘岛-毛遂-毛果-毛峤-毛亨 -毛苌-毛遐-毛枢 -毛宏-毛义 -毛冕- 毛钦-毛玠-毛机-毛藋-毛宝- 毛旌 -毛琚 -毛曾-毛吰-毛仁-毛会-毛鸿 -毛賓-毛守吾-毛幕-毛賁-修之- 毛爽- 毛篡 -毛渠(53世)。
     从以上两个版本我们看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两个版本对毛姓始祖也就是两个族谱中的一世祖几乎没有异议,都是毛叔(伯)郑,但从二世到五十二世之间各世系先祖的名讳就各不相同。这两个版本里除了始祖以外,只有毛遂、毛苌、毛宝重名,虽然重名,但他们世系却不一样,版本一里毛遂是22世,而版本二里毛遂是25世;版本一毛苌是40世,版本二毛苌是29世;两个版本里的毛宝应该不是一个人,版本一是52世,版本二是40世。
    其中一个版本将毛伯过定为14世,毛遂定为25世,毛叔郑到毛伯过是大约550年间隔,这样算起来是每世相差40年,也就是40年一代人。而毛伯过到毛遂相差250年左右,算起来是24年一代人,这样看起来同样不符合情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一世祖到毛宝(毛慕)的两个版本存在差别很大,因为这两个版本都是明朝以前修谱时的版本,不排除最早修谱时为了世系的完整性出现的误区。我们可以从近代考古发现中来理清以上族谱中的误区。




一是清乾隆年间出土的有关毛姓史料的《班簋》,《班簋》中记载的是始祖毛叔郑的儿子(一说孙子)毛伯爽的事迹,由毛伯爽的儿子毛班铸器而成,那么为什么两个版本都没有将毛伯爽和毛班写进去。二是在清晚期出土的《毛公鼎》,这是西周宣王(一说宣王之前)时期的青铜重器,这里出现的毛姓先祖为毛(公)喑在以上两个版本中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这两本族谱在编撰时以上青铜器还没有被发现,历史史料中没有记载。从以上已经认定的西周时期的几位先祖没有入谱就可以断定这些谱中的先人名讳的不确定性!
    既然先人名讳的不确定性,我们的先辈为什么将毛遂等定为22世呢?这里就是我们前辈编撰族谱时的智慧,他们从得姓始祖开始,按30年一代人推算,将毛遂定位于22世或者25世,这有其一定道理。两个版本中一个将毛苌定为29世,一个将毛苌定为40世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由于以上世系被多地毛氏后人修谱时采用,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或许会对各地毛氏族谱的编修起到一定的借鉴。

作者简介


图:本文作者

毛海根,男,1950年10月1l0日出生,河南登封市人。转业军人。原河南省郑州市外贸公司副总经理。系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根艺师。2013年从事河南天中毛姓迁徙史研究,2014年参与组建河南省毛姓文化研究会。2021年担任河南《天中毛氏族谱》执行主编。2021年4月应邀出席2021?中国青岛首届毛氏文化研讨会。2022年4月参与策划、组织《河南毛姓志》编撰,并担任总编。现任河南省毛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