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忆乡村过年 / 陈贻林

  • 春云百香果
楼主回复
  • 阅读:61785
  • 回复:1
  • 发表于:2022/1/28 22:38:27
  • 来自:广西南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上图为作者陈贻林先生

作者简介:


陈贻林,湖北枝江人,194611出生,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68年知青下乡到枝江市百里洲务农,同年任村民办教师1972年任中学语文教师,1979年任高中语文教师1985年调至百里洲教委办公室任语文教研员2003年12月退休。

现为宜昌市中学语言学会会员,枝江作协会员,湖北省农业厅特聘函授教师,湖北省优秀函授教师,湖北省盆景协会会员。近年来在《今日头条》发表散文2篇,北京四中《有鱼的语文课》公众号发散文3篇,在“湖北省荆楚网”发表散文1篇。在《枝江文史资料》杂志枝江作协公众号等共发表诗歌余首,发表散文70余篇。作品总字数15万字左右。

具体如:《步步升的景》《步步升的鞋》发表在《今日头条》上;《小小楼栋长》被湖北荆楚网转载;散文《美在覃家坡》等70余篇发表在枝江作协公众号上;散文《纤夫》等发表在《枝江文史资料》《董滩口》杂志上。诗歌《月圆梦圆》等90余首发表在枝江作协公众号

另在《岁月剪影》公众号上发表诗歌10多首

散文集《月圆梦圆》已付梓。




忆乡
村过年

作者:陈贻林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一晃,年又要到了,要过年了。老伴忙个不停,一时上超市,一时跑菜场,一时到自家小菜园拔点萝卜白菜葱花蒜苗……我却闲着,想起近40年前,在乡村过年那些事,还是想写点什么,以慰自己闲着的心。

们的老家在湖北枝江百里洲和爱村。我们在村上过了好几十个年,那时孩子们还小,老人们还健在,四代同堂,一大家子人,过年热闹得很。几十年过去了,但那时的情景依旧在,那种年味依然在,印记深深,不会忘怀。好像那时春节的鞭炮声,仍然鸣放在我的耳边,那时各家各户的春联窗花仍在我的眼前,那时各家各户年前杀猪宰羊,打豆腐,推糍浆之类的事好像还在忙个不停。那时,我们家里最忙的人要数我的老娘,她一个人的活计那便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

单是煮祭神的猪头肉,炖猪蹄,卤鸡鸭,炒花生,炸蚕豆,摊豆饼一类的活都落在我老娘她一个人身上。忙年的过程让她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松不得劲,生不得病。一个坚强的家庭主妇,是过年最忙最忙的人。我们全家十几口人,煮猪头往往是一次煮完,猪头肉里要放萝卜或者是藕之类的辅料菜。煮一大锅后要装一大黄缽。黄缽是一种内外上了黄色釉瓷的陶盆,有现在洗脸盆差不多大,挺重,盆边厚,便于用手端起来的那种。或许还要装另一个饭盆,那是由圆木匠做的,比黄钵还深的木质圆盆。这两盆猪头肉可以管到正月十五哩,整整吃半个月。

记得有一年除夕,我老娘在煮猪头肉,我的三娃子在灶台前添柴着火,有时柴草放多了烟会很大,熏得人睁不开眼,那得用吹火筒吹气助燃。俗话说,人要真心,火要空心。灶塘里柴禾多了,堵死了火是不会燃的。他婆婆会及时指导他,每次添多少,怎么放柴,火势才旺。三娃学的快,冬天添柴加火暖和,他还挺喜欢的。有时高兴起来,不时拿着吹火筒当楠管,摆着一副拍楠管说书的架势,一边拍,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哼哼哈哈,只见灶塘里的火苗越烧越旺,呼呼啦啦的着响;铁锅里的猪头肉,哗哗啦啦的翻腾。一时间,摹仿的口技楠管声,火苗的暴燃声,锅里的沸腾声便汇成了一曲忙年交响曲,逗得大姑小姨和婆婆呵呵呵的笑,忙年人的疲劳顿时也就烟消云散了。




我和孩子们到了腊月底,也很忙碌。我至少忙两三天,写春联。写春联不光是写自家的,可能是受过“君子贵人贱已,先人后己”的教诲吧,得先给村里的人写。往往是从村头写到村尾,村民们买来一两张红纸,往我手里一交,什么话也不交待,放心地走了。他们都知道,我会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后到了腊月三十晚,才轮到写自己家的春联,只有掌灯打夜工为自家写,然后贴上自家的春联。

孩子们忙得很,也挺卖力。老大裁纸,老二折纸,老三牵对子。大家齐心协力,这大概叫做人多力量大吧。我写春联出自于内心,自己即兴创作,即兴挥毫,虽然词不精当,字不人,但各家是什么情况,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针对性地出对子写对子,还是挺受人们欢迎的。各家几合门,对新年有什么期待,有什么愿景一切都装在我心里,一切都落在我的笔下,那是满满的祝福,满满的期许,满满的快乐。写了一段时间,堂屋里春联摆满一地,有时还得摆放到门外,晾干了,三个孩子一家一家的收,一户一户的放,然后老大用铅笔写上:张大爷的,李大妈的,周大爷的,鲍大姑的,没有差,没有错。写完了,三姊妹分工明确,一家家地送,一户户地贴,把过年的喜庆由孩子们送到乡亲们的手里,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说来也巧,有一户人家两位老人都不识字,我给他们猪圈写的对联是“人走致富路,猪进幸福门”,横批是“六畜兴旺”。结果,这副对联贴到厨房门上了,过往的村民哈哈大笑,笑得两位老人不知所措。后来这事传到我耳朵里,我才骑着自行车,给两位老人讲清意思,重新张贴上厨房联。两位老人也是会心一笑,他们憨厚而善良。我临别他们时,他们还是千恩万谢哩。

乡村过年的礼数是很有讲究的,我知道的不多,拜年到别家我还略知一二,但待客之道,我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我们那一个村,大多数人家大抵如此:来客人拜年,特别是稍远的亲戚,先得让坐,敬烟上茶,让客人围着火炉火盆烤火聊天,火炉边放着小茶几或小凳子,茶几上面放些瓜子花生,“穿穿”(一种自家油炸的小食品)和蚕豆等,客人可随意食用。这是最基本的礼仪。然后是拿碟子,喝小酒。说到喝小酒,还有一段小故事呢。有一年春节,孩子们玩得开心,我家三个孩子迎来村上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来我家拜年的客人已经坐定。我老娘已经将喝小酒的几个小菜碟子摆上了桌子。有香肠,有猪肝,有炸蚕豆,有炸花生,有猪腰花,有鸡胗子。腰花和鸡胗是我们那地方的“看菜”,一碟一端就是一个正月,一般客人都是不随便动筷子的。它太珍稀了,客人主人都很珍惜它。可孩子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进屋就抓着往嘴里塞,有滋有味地吃,哈哈哈地笑。老娘发现了叫我赶上去,天啦,赶有什么用,早下肚子了,只有哈哈哈地笑。

小酒喝完了,便是下一轮招待。老大娘吩咐我们上汤圆或者荷包蛋,汤圆或荷包蛋应该是双数,这样吉利;接下来是正餐喝酒,什么“七星宴”,那是七盘菜,以晕菜为主,很丰盛的。要么是十碗,那要有十大碗菜,更加丰盛,一般一桌人是吃不完的,寓意为“年年有余,岁岁丰满。”客人们享用着佳肴美味,席间谈笑风生,觥筹交错,回顾过往,展望未来,聊叙亲情友情,相亲相爱的亲友那浓浓的爱嵌入心头,那浓浓的年味也尽在酒杯中……

再过两天,虎年就要到了。我问老伴,现在我们在城里过年与已往在乡下过年什么区别。她思忖片刻说:“现在每天都在过年,物质条件好了,有吃有穿的,那时人们盼过年,特别是小孩子们盼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吃点好东西”;“那时候过年,盼着全家团团圆圆,现在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手机一开,视频一上,什么时候亲人都可以相见相聚,亲情永在”;“现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快递一送,又快又好,东西直接送到家门口,多好”我在想,老伴说得在理。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打开手机见至亲呀”。

今天,我走在大街上,见街道两旁的香樟树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政府和各机关大门挂上了大红宫灯,插上国旗;公园里彩旗飘飘,各种造型的景观和鲜花已经布展完成,色彩斑斓,十分喜庆。机关、学校、商店门前摆放着鲜花和彩色气球,春联都贴上了,格外耀眼。是的,中国年就要有中国年的气氛,中国年就要有中国年的味道,这个习俗不能丢,这个传统不能丢,这个文化不能丢!


  
  • 春云
实名认证会员俱乐部高级会员
  • 发表于:2022/1/29 8:11:34
  • 来自:广西南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陈贻林老师散文《忆乡村过年》有感:
此文从“声”“色”“味”陈述过年;拿吹火筒模仿乐器,表演口技,虽不是天籁,却独具一格,其为传统年味之“声”;裁纸、研墨、牵纸,参与写对子,此为中国红年味之“色”;吃掉小蝶看菜,小蝶“非小”,此为大餐年味之“味”。
此文从罗列稚气未脱的蒙童趣事儿渲染过年:从一个人着火、到几个人帮忙为写对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一群人吃掉小蝶看菜等,趣事儿一桩桩,一件件,通过人数叠加,层层递进,烘托年味,而一个年迈母亲始终穿插其中。至此,一个勤劳母亲忙年的形象,擎立在浓浓的年味中。
作者多角度、多方位隆重发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年味的香鑫扑鼻,此乃作者写作的高超技艺之处,大赞!
一孔之见!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