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原创】难忘红薯甜糯的香味儿

  • 岁月如歌
楼主回复
  • 阅读:67313
  • 回复:3
  • 发表于:2022/1/27 10:27:5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难忘红薯甜糯的香味儿

? ? ? ? ? ??王晓芸


今日小年。

傍晚时分,陪伴孙女上完兴趣班,牵着端儿的小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时,天色已晚,寒风凛冽,天欲降雪。端儿戴着口罩和帽子,乖巧地奋力迈开双腿,配合着我的速度,走在路灯斑驳的人行道上。

来往的路人行色匆忙,留下了一串串凌乱的脚印,各自去奔赴属于自己的那一窗灯火。

“外婆,你闻闻,好香啊!快走,前面一定有烤红薯的耶!”端儿扇动着鼻翼,仰起头惊喜地望着我。

街头的转弯处,果真有一个烤红薯的摊位,卖烤红薯的中年男人手脚不停地忙碌着,他不用吆喝,随风飘散的阵阵香味儿,替他做着无声的、也是最好的广告,吸引着步履匆匆的行人,也安暖着每一个过往的漂泊者的身心。

一直觉得,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吃烤红薯是透着一番诗意的。尤其是站在天欲飘雪的冬日街头,哈着气吃着热乎乎的烤红薯,应自带一种诗意缱绻的味道。

捧着手里的烤红薯,嗅着这丝丝缕缕香甜的味儿,咬一块香糯软绵的红薯,甜在嘴里,暖在心头;望着端儿歪着头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更是很容易就勾起了藏在我心底的那些久远的回忆。

小时候,我家住在江洲岛上杨家河村。在那个年代,城镇居民响应国家“我们都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好多街坊邻居都举家下放到了农村。起初,我们被安排在离刘巷街不远的鲜家巷村,只因那里举目无亲,父亲很是担心。几经周折,母亲就带着我们姊妹三人来到了祖母的娘家杨家河村了。

那个时候,每逢雨雪天气来临时,我们姊妹三人放寒假了就只能呆在家里,母亲担心我们“取暖基本靠抖”,就手把手教我们用棉籽壳生火取暖。

棉籽壳现在大多用来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但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好多家庭还要把它作为燃料。用棉籽壳垒成窑的形状点燃取暖,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最大的也才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垒棉壳窑其实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我和弟弟学着母亲教的方法,首先抓一把棉籽壳用双手使劲捏成一个个圆球,沿着火盆一圈,依次一个紧挨着一个摆好,合拢处必须留一个小洞,这是点燃引火及掏灰的入口,呈金字塔状一层一层堆砌,顶层必须留一个小孔和底层的洞口上下呼应,保证空气流通,才能把垒起的棉壳窑顺利点燃。

棉壳窑垒好,再用手压紧实些,不然,燃烧起来容易垮塌。这时候,小妹通常已经准备好了火柴、麦草、草稿纸,还有父亲带回家给我们阅读过的《参考消息》等旧报纸。

准备工作就绪就要开始点火了。虽然没有像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那样,举行一场庄重的仪式,但我们姊妹三人还是很慎重且小心翼翼的,生怕引火动作太大,把辛辛苦苦垒起来的棉壳窑给戳塌了。

点燃引火,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当然必须由我来完成,这是当老大的责任和权利。弟弟趴在地上,用蒲扇把火苗轻轻地往窑洞口扇,小妹不断地往窑洞口添着纸和麦草。待棉壳窑内壁都泛着红光,听得见有火苗窜出窑顶的“呼呼”声响,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弟弟抬起头来,我和小妹看见了他那张被烟火醺得鼻乌嘴黑的脸,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大笑,弟弟一跃而起,把我和小妹追赶得满屋子“咯咯咯”地笑着上蹿下跳。

渐渐地,棉壳窑越烧越旺,屋子里越来越暖和了。埋几个红薯在火盆的热灰里,由小妹负责看管,我和弟弟提着竹篮来到菜园里,扒开厚厚的积雪,拔起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大萝卜,再用铲子铲下几兜紧紧地抱成一团的大白菜,姐弟俩左右两边吃力地提着竹篮,顺手还不忘抓一把雪捏几个雪球,迎着凛冽的北风,乐呵呵地回家。

推开家门,呀,烤红薯的香味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喜滋滋地丢下竹篮,拿起火钳在火盆里急切地翻找着。刚刚扒出来的红薯还烫得拿不住,两只手来来回回不停地倒腾着。

小妹怕烫,她小心翼翼地一边吹,一边拍,试探着用指尖剥下一小片的红薯皮,撅着小嘴叼一块下来,笑眯眯地望着我们,细嚼慢咽地品尝着。

我和弟弟仗着胆儿大,手捧着热气腾腾的还冒着白烟儿的红薯,大把地剥去焦黄的外皮,看着露出热气腾腾红瓤瓤的薯肉,“吭哧“就是一大口,含在嘴里甜糯糯,绵软软的,哪怕烫得我俩不停地往外“呼呼”吹气,但就是舍不得吐出来。

在天寒地冻的冬天,三姊妹围坐在火盆旁,动手垒个棉籽壳窑取暖,互相嬉戏打闹吃着软糯香甜红薯的场景,已经过去四十多个年头了,我们也早已搬离了那个年少时总想逃离,年老了想回却永远也回不去的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那间温暖的老屋,那些有父母亲遮风挡雨的幸福时光,那氤氲在寒冷冬天里的红薯香味儿,还有那温馨有趣的亲情场景,已经永远地印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岁末天寒又一年,在小年静谧的夜晚,我用最轻最淡的文字,写人世间最真最浓的亲情。待等除夕之夜,姊妹三人携家带口围拢到父母身边,灯火可亲再话团圆。









  
  • 岁月如歌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2/1/27 18:48:05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 畅饮枝江
  • 发表于:2022/1/28 16:46:51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仔细地读完后,内心有一种东西无法平复,酸酸的感觉。真佩服王晓芸老师,小时候的苦难也能当做人生的辉煌来展示。这也许就是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家的度和量,冷冻饿还有孤独都可以忘记,唯有父亲的那把二胡与二胡拉出来的京韵京腔成为了一辈子的追随和力量。向晓芸老师学习,专致于艺术,浪漫于人生。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胡老师晚上好!谢谢您赏读并留言鼓励!那个年代物质贫乏,但记忆中的童年,也是有很多的乐趣哟????
2022-01-29 01:27:38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