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缆渡 / 陈贻林

  • 春云百香果
楼主回复
  • 阅读:63643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2 18:37:44
  • 来自:广西南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上图为作者陈贻林先生

作者简介:

陈贻林,湖北枝江人,194611出生,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68年知青下乡到枝江市百里洲务农,同年任村民办教师1972年任中学语文教师,1979年任高中语文教师1985年调至百里洲教委办公室任语文教研员2003年12月退休。

现为宜昌市中学语言学会会员,枝江作协会员,湖北省农业厅特聘函授教师,湖北省优秀函授教师,湖北省盆景协会会员。近年来在《今日头条》发表散文2篇,北京四中《有鱼的语文课》公众号发散文3篇,在“湖北省荆楚网”发表散文1篇。在《枝江文史资料》杂志枝江作协公众号等共发表诗歌余首,发表散文70余篇。作品总字数15万字左右。

具体如:《步步升的景》《步步升的鞋》发表在《今日头条》上;《小小楼栋长》被湖北荆楚网转载;散文《美在覃家坡》等70余篇发表在枝江作协公众号上;散文《纤夫》等发表在《枝江文史资料》《董滩口》杂志上。诗歌《月圆梦圆》等90余首发表在枝江作协公众号

另在《岁月剪影》公众号上发表诗歌10多首

散文集《月圆梦圆》已付梓。




图为付昌秀和孙子


缆  渡

文 图 / 陈贻林

我要诉说的是七十多年前的董市港的缆渡。

古镇董市是枝江市历史文化名镇。它文化底蕴深厚,董和、董允、张盛藻、时象晋等历史名人辈出。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两位名不见经传、寻常百姓的故事。一个是我的婆婆樊登秀,一个是我的堂伯母付昌秀生前的轶事。


枝江是1949年7月解放的。早在解放前不知多少年,毗邻董市水府庙西侧,也就是水府庙庙门正对面,有一条宽约三百余米的港。这条港经年奔流不息,即使是冬季枯水月份,东西两岸的人们往来也是望港兴叹的。

古镇董市是人称“小汉口”的重要商埠、营商码头。50年除夕、春节获得解放的千家万户都扬眉吐气。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红烛流下的欣喜的泪花熠熠闪光,街头巷尾鞭炮齐鸣,人们欢声笑语共庆解放后的第一个除夕和春节。董市港的东岸大都是菜农的居住地。岸边房舍虽然老旧有些斑驳,但远远望去房屋鳞次栉比,绿树成荫,碧绿的菜畦、整齐的沟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每日清晨鸡鸣犬吠,菜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靠种菜到董市镇上的菜市场买菜维持着自足自给的生活。每天坐缆渡是必须的哟!




那是1950年春节后,我婆婆和付大妈商议购买一条小木船在董市港设一个缆渡,以方便港两岸的人们往来。那时婆婆年近50岁,付大妈约40岁左右年纪。这事一谈妥很快就买船营运了。船不大,一次可装载上十人,没有顶棚,敞船,有舵、有桨、有竹篙,三个小舱可站人。船上还专设了一个较粗的梨木桩,约三十公分粗,人吧高,中间安装了一个卡口,然后用一根两三公分直径的竹篾缆绳放在卡口上。缆绳操作简单,只要用手一拉动,船便可以行驶了。缆绳一头系在岸边的大树上,一头系在铁锚链上固定,它是不会脱落的,行船很安全很平稳。从水府庙大门开往港对岸只要两三分钟。收费很便宜,每人每次一佰元(一分钱),若遇到了没钱的也就免费了,所以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蛮喜欢我婆婆和付大妈。

我婆婆中等身材微胖,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胖子婆婆”,她头戴竹斗笠,身穿旧衣,一看就是位干活的一把好手;付大妈稍瘦,常戴旧草帽,也是个吃苦耐劳的人。两个女人撑起了董市港缆渡的一片天。每天上班在十小时以上,菜农们渡港,她们俩总是帮忙把菜箩筐和竹篮子弄上船然后又帮他们下船。街上人下乡或到水府庙上香都得乘缆渡,她们俩一天忙到晚,下班后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缆绳是竹篾编织的,每天拉缆绳手总是带些血泡,疼痛难忍。后来,她俩用旧衣服布片或者烂袜筒子包着手干活,有时渡港者也帮她们拉绳。




有一天,是我婆婆一个人值班渡港。一队解放军官兵渡港,一位当兵的向我婆婆打听在哪儿可歇歇脚,喝点茶水。我跟着婆婆在船上玩,婆婆说:“沒问题,叫我孙子带你们到付大妈家去歇歇吧!”付大妈家离缆渡很近,我连蹦带跳地把这十多位解放军叔叔带到大妈家。付大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先安排解放军坐下来,然后提出一大壶“一匹罐”的粗茶让他们喝,还拿出家里的一些食物给他们吃。当官兵们离开时,有人拿出两个银元硬要给付大妈,大妈硬是谢绝。解放军休息了一会便离开了付大妈的家,道了几声谢谢……不一会儿,付大妈来收拾桌椅,她提出茶壶,壶底露出两块银元……付大妈先是一楞,接着问我:“大林,你怎么让解放军放钱了?”我说:“我不晓得啊!”现在想起这事我还深有感触。人民解放军真是一支秋毫无犯的人民军队,真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有了这支人民军队,天下事再大,我们都不会害怕!

时间到了1956年,董市缆渡依然存在。后来镇上各行业都在走集体化道路。缆渡交给了董市航运公司的“光辉社”。我婆婆和付大妈成了社里人,董市缆渡就成了“义渡”,也就是人们过渡一律免费。她们俩仍然是兢兢业业地工作直到退休……




前天我想起了董市缆渡口,冒着仲秋时节的余热骑车来到缆渡遗址。今天的董市港缆车渡口多年前就建成了两座排灌站。两大机组静卧眼前,东边机组有十台排灌机,西边有三个机组。两处相加正是原来缆渡的距离约宽300余米,旧时的风貌早已不见踪影。当我问及一位老者,谈到缆渡时,他说他还清楚地记得,但年轻人是不知的。当我问道董市港里的水长流不断发源地在哪儿时,他微笑着说,你还董市人哩,连这个都不知道啊。它来自江口后面的东湖和刘家湖,穿过东干渠直达董市港注入长江。

正如《美丽枝江》一曲中所唱到的:美丽枝江,我的家乡。我要唱:美丽董市,我的家乡。哈哈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