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李全柱:一位“凡人朋友”去了深圳

  • 阿波罗
楼主回复
论坛版主论坛首席
  • 阅读:65030
  • 回复:3
  • 发表于:2021/5/21 23:12:1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位“凡人朋友”去了深圳


李全柱

 

接连数天,我脑海里缠绕着一位“凡人朋友,怎么也推不开。

我和他天各一方。我住长江西陵峡畔的水电城宜昌,他远居南海之滨重镇深圳,9年来断了往来和音信。

 

前排左三(从左至右)为张冬先生。摄于1993年11月


1991年初春的一天上午,我乘车50公里,从白洋小镇来到《宜昌日报》社,冒然问访副刊编辑(浑然不知编辑姓甚名谁,那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儿够大的)。

走进向往已久的报社大院,我好奇的有些不知所措。经一热心人引领,径直走进副刊编辑室。只见一个人正聚精会神的伏案用尺子在一张白纸上比划着什么(后知是设计报纸版面)。

我恭敬地向他打招呼:“您好!老师,鄙人冒昧打搅了。”

他稍一惊诧后,连忙站起来同我握手,为我让座:“我姓张名冬,弓长张,冬天的冬,‘西陵峡’副刊编辑,凡人一个,不要叫我老师,就叫我小张好了。”他身材高挑偏瘦,头发比一般人要长,齐齐整整、光光亮亮,一丝不苟地往右边梳着,举止温文尔雅,说话时笑容满面,眼睛里闪烁着谦和、热情的光芒。

我连忙说:“不、不,应该叫老师,我才是个凡人咧。”

“那好啊!从今日起,我们就是‘凡人朋友’啦。”他朗声笑起来。

他那令我未曾想到的亲和力和阳光般的感染力,一下释放了我紧绷着的神经,一米之间的陌生距离顷刻间化为零。稍作寒暄后,我机不可失地向他“推销”起了我的散文《姑妈》。我从小就酷爱文学,能写出小小文学作品见诸于报刊是我的梦想(往常仅写过一些“豆腐块”大的新闻)。

他仔细地翻看我写的文稿,我的心跳加快了好几分,也充满着无限的期待。他对我的处女作给予了较高评价:“题材好、有内容、有情感、感染力强,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并指出了些许的纰漏和不足。接着,他放下正在校对的报纸清样,热心快肠地为我讲起了什么是文学?文学的作用、生命力和感染力等。本不多扰他的忙碌,没想到“好运”来临,让我一饱耳福,我是求之不得啊!一颗悬着的心也平稳下来。

我是平生第一次听高人讲深奥、动听的文学(仅读过5年小学,公干后在县委党校补读过3年初、高中),一些词语也觉挺新鲜,很快沉浸在神秘的文学殿堂里,听的是格外专心和仔细,生怕听漏了和没听明白。以往对文学一知半解的我,这回才读懂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含义。

 

《姑妈》见诸于《宜昌日报》时,正值镇里开经济工作会,当邮递员把报纸送进政府大院时,与会的一些镇村干部先睹为快(报纸很走俏,手机和网络还没问世),有的向我点头微笑,有的同我握手寒暄,有的对我竖起大拇指祝贺!多了些以往的热情。那天我是风光无限,十足的面子挂在脸上,一见到人就笑盈盈地忙着打招呼,走起路来步子也大了些,品尝到了被人赞誉的美味。

从此,我的精气神鼓了起来,写散文的热情度超过了60度的烈性酒,相继推出了《我的老师》、《父亲》、《难忘北方人》、《在庐山买东西》等。

张冬老师为我写散文确立方向:“写乡土题材、写亲身经历、写身边的人和事,写接地气的东西;注重内容选择和细节描写,要有故事情节;不要刻意写些空虚华丽的文字,要用淳朴的大众语言同读者对话”等。他要我多读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

他的指点迷津,让我受益匪浅,文稿质量相应提升。当我近两千字的散文《桃树湾的人们》在《宜昌日报》登载后,张冬老师特意写了编后语《写感受最深的东西》,不妨摘录一段:

 

“总有人问我,我能写点什么?这实在叫我难以作答。是的,提问的人往往并非学识浅薄、笔头笨钝,却总又有些感到无所适从。好在我们有一批非常明智的作者往往可以用作品来替编者回答这一问题。李全柱就可算其中的一位……写真情,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不管什么题材、什么体裁都有可能出好作品。”

 

《桃树湾的人们》记叙的是一个因遭受水灾而失去父母的流浪儿被桃树湾人救助,长大成就了一番事业,回到“第二故里”省亲,要在桃树湾投资办厂但又损毁桃树的故事。

这篇散文占用了“西陵峡”副刊半个版面,在党报副刊是少有的。此文见报后犹如平静的湖水突起了大的波浪,一波一波的赞声不绝,慕名咨询观赏桃花者有之,更有武汉读者热心推荐至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为电视剧,被我在受宠若惊中谢拒(一种莫名的谦卑心理作梗,其实可赌一把的)。我深感到了一篇小小文稿的能量和影响力。当然,这得益于引领我走上“写之路”的张冬老师。

他视文学爱好者为知己,就像一只吐丝的桑蚕,把自个儿对文学的所学所知和“怎样写”不停歇地传授于他们。白洋“热风文学创作组”的成立,在乡下小镇属“天方夜谭”之事,颇受人们关注和质疑。然而,“天涯海角遍芬芳,人生无处不故乡”。创作组不负众望,李本华、李学军、刘光明、李绪贵等著书立说,荣膺为散文家、文艺家、漫画家。这些,都倾注了张冬老师火一般的热情和诲人不倦地教诲。时至今日,不乏有“学生”仍在回味着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

 

期间,张冬的诗集《流浪歌手》出版,我在第一时间拜读到他的佳作。我不懂诗、不会写诗,是诗的门外汉,无资格、无底气评论张冬先生的诗作。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这个外行经过一番努力,算是悟出了一点儿门道:诗集清新的文字就像夏日里晨风一样轻拂在脸上,是那样的凉爽;诗文的含义没有隧道那样深邃、繁杂,稍慢咽细嚼一会儿就能悟到出处;每篇每段每句里融满了对大山、对土地、对人生、对普通人的深情和令人回味的故事,是诗人心灵的释放和情感倾泻。他在《边走边唱》的“代后记”里如是说:

 

“这些诗,多少记录了那个年段的经历和思想,我喜欢将目光投注在那些生活的异常沉重充满遭遇的普通人身上,似乎从来就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想象过去写一些让人看了能立即酣然入梦的东西……”

 

我从诗集的字里行间里,读懂了他这个人,以往对他的认识仅仅是皮毛肤浅而已。

他出生于鄂西南一个封闭、贫瘠的山村,滞后的生产力而致生存的苦涩和艰辛,母亲的早逝更是雪上加霜,让他稚嫩的童年遭遇了众多同龄人难以承受的伤痕。

诚然,大山的灵气育人,注入了他聪慧才智;大山的亮丽风景,滋润了他的柔和性情;大山的曲折路径,练就了他人生的坚实脚步,从而一路走进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他辞别大山那天,太阳一大早就越过一道道高山峻岭,来到了他的家门口;往日里一阵阵的剧烈山风突然轻柔、亲近了许多。乡亲们用震天响的爆竹,粗犷的号子,洒脱的山歌,色彩浓烈的土家舞为他送行。他向我讲起那一幕时,眼眶里闪烁着泪水……

因此,他对大山是眷念的,《红土地》、《山里的新老师》、《走向鄂西》、《鄂西小调》、《那面山坡》等,无不蕴含他对大山的浓浓情怀。

张冬是一名爱唱爱跳的《土家歌手》:

 

“注定一辈子徘徊悲喜之间

命运之剑再也划不透层山

大海漫不上来琴弦弹不开山雾

却在郎朗明日夜耿耿中星天

把你的喉结螺上调门提起来

用歌声伴眠古老的山寨……”

 

随着我们的频繁往来,我渐渐察觉到了他的沉闷和孤独:

 

“唯有红色铺开的大片温柔

承受你的寂寞与惊梦

唯有背过去的容颜

令我猜疑中长出等待

我的孤独被你攥在手心……”(采撷于张冬诗作《孤独的琴弦》)

 

张冬起先是快乐的,惬意的笑容整天写在脸上,稍有一丝空闲,会轻声哼唱着他醉心的《龙船调》,内心深处酝酿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然而,他大山般的质朴和率真性情与变化着的世界不相匹配,向往簇拥的幸福和潇洒已融化在酸涩的记忆里,心灵里闪现出的疲惫让他有些茫然和始料不及。他多次跟我谈吐心中的压抑和不快,因我无身临其境的感受,仅是简而化之地安慰他几句。

一天,我邀他来乡下散散心。他告知我,他将辞掉报社“铁饭碗”,赴深圳闯荡。我在惊愕中力劝他冷静思考,反复比较,不要轻易迈出这一步。当然,我毋庸置疑他的学识、才气和夹缝中的生存能力。

长江的波浪远不及大海的波涛那样豪情万丈,在大海的呼唤下,他最终去了深圳,供职一家报社。我同《宜昌日报》的另一朋友聊起张冬的离去。他与我同有惋惜之感:“张冬不应该走的,他是个很有潜能的人才,遗憾的是没把他留住。”

自他走后,我大脑里是一片惆怅和荒漠,一年半载习惯不过来。《宜昌日报》“西陵峡”副刊换了面孔,他的版面风格不复存在,不少读者也有些不习惯。

 

1999年10月,张冬回宜昌处理房产。他特意到访白洋,我陪他转悠了一天。他痴情于乡村的黄土地、绿色的田野、流淌的溪水,不时亮出歌喉,唱上几嗓子。他说深圳太喧闹了,还是宁静的乡村空气好、环境好。他想在我老家征用一块地,建一间简易别墅,用于每年休假和退休后颐养天年。

他依然关注我的写作。我说:“得过一些小奖,总觉写得很土,缺乏时髦感。”

“土有啥不好呢?”他颇为严肃地问我。接着又说:“这是文坛出现的一种怪象,追求时尚新潮,卖弄花里胡哨,缺少真实的美感,你要坚守自己的写作风格,走自己的路。同时,发扬‘蚂蚁精神’,像蚂蚁四处寻找和往洞穴里储存食物一样捕捉、积累和提炼素材。”

“对啊!走自己的路。”他的又一番点拨,理顺了我开始茫然和纷乱的思绪。老师就是老师,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2012年春节间,我特意赴深圳给张冬老师拜年!呈送我的散文集《感悟人生》。他对我出书高兴不已,赞赏有加。我借用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向他坦露心迹:“好想写出第二本……”

他欣然一笑,向我竖起大拇指:“成功向来不吝啬于努力奋斗之人。”

 

眼下,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故乡的路》业已出版,无论尊师之礼,还是朋友之道,我理应登门拜望许久未见的张冬老师,奉上拙笔之书,让“鄙人猛着先鞭”,再获赐教。怎奈我的稀里糊涂,弄丢了恩师的电话号码和忘忽了所居处,此为大不敬啊!

无奈,我只得在自责、抱憾和念想中向南眺望……

 

 

作者简介:李全柱,男,湖北省枝江市白洋镇人。1991年开始写散文、小小说、杂文等,在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发表作品200余篇,60多万字,并多次获奖。已出版散文集《感悟人生》和《故乡的路》。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杂文学会理事。

通联地址: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临路7号东景家园5—1—501室

联系电话:13886652211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李全柱
  • 发表于:2021/5/22 16:13:29
  • 来自:广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诚谢各位至爱亲朋热心关注和分享!诚谢枝江热线和网易倾情发布!诚谢提供信息的热心人!
  
  • 九月菊花
  • 发表于:2021/6/6 7:27:22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月色如水
论坛版主实名认证会员铁杆网友
  • 发表于:2021/6/18 13:16:26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九十年代初我去宜昌日报社拜访过
青山隐隐 绿水悠悠 那里是我神往的地方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