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永远装在胸中的彩虹

  • 畅饮枝江
楼主回复
  • 阅读:92337
  • 回复:4
  • 发表于:2019/11/23 3:25:48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永远装在胸中的彩虹


——-读薛运和先生《故乡的大桥》


文/畅饮枝江



  中国老年书协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枝江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关庙山文学社副主席薛运和先生与我是同乡,我们隔着一条从阳家湖流向长江的小溪,他老家在东边以丘陵为主的也有长江沿岸狭窄平原的青龙山即长青大队,我的老家在西边以冲积平原为主的沙碛坪即同心大队。先生是一位非常全面的人,在宜昌,在枝江,他不是书法最好的书法家,不是绘画最好的画家,不是器乐最好的音乐家,不是象棋下得最好的棋手,不是乒乓球、羽毛球打得最好的运动员,也不是文章写得最好的作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全宜昌琴棋书画艺术发展最全面的艺术家、作家。近日先生的一篇四、五千字的《故乡的大桥》,把我的思维和灵魂也带入了令人魄牵梦绕的故土,一道彩虹永装胸膛。细读起来,故乡的江水打湿了我的衣裳,故乡的农田和泥土的芳香浸润了我的身体和灵魂,故乡的乡音环绕在耳旁。

  先生娓娓道来:隔山容易隔水难,生活在水乡的我们最怕的是水的阻隔,长江及众多支流让我们生产生活的交流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产生了无比的对大桥的向往和羡慕。先生从这里入手,通过讲渡船停摆后的无奈到后来有了建桥的传说、建桥的准备、亲自参加建桥的过程和通车典礼的盛况的回忆,让人回到了那些令人不能忘怀的年代。

  修桥是水乡人们的向往

  小时候的印象非常深刻,青龙山比沙碛坪的出行条件稍好,江边除了原属松滋县的与沙碛坪一条小河之隔的江边平原之外,大多是海拔80至120米的丘陵。青龙山人要想与外界联系除了到白洋方便些以外,到枝江老县城枝城必走沙碛坪过对河渡江。

  对沙碛坪人来说,海拔40多米环水冲积平原的现状造成人们的出行极不便利,可以说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坐对河船渡江到枝城;二是从阳家湖口过小河诺溪走土地岭;三是从青龙山下过小溪诺河走青龙山。小时候,水面二十多米的小河上,用三两根树干宽度不到一尺的绑在水面上的浮桥仍沥沥在目,每次经过小木桥或在父母亲的怀里,或在成年兄姊的手掌上,害怕得哭了没有现在记不清楚了。

  先生对桥的向往通过这样简易的小桥说起,“这里有许多港汊沟渠,也有桥,但只是一些石碑,树木搭成的小桥。”他讲到最幸福的童年是到老县城去玩,“有一年中秋节,付上一毛伍分钱,随父亲坐渡船到古镇枝城购物,买些我喜欢的小人书籍,下船时,船老板一再叮嘱我们:傍晚太阳一树高时候,就要赶到渡口过江。不然误了船,就只有蹲街角过夜了。不料,那天下午江上刮起了大风,风急浪高,过江的小船不敢冒险,封江了。我们只好步行十多里路到亲戚家借宿。”我们水乡百姓的强烈愿望用小时候的一句话说出来,“长江上能有一座桥,该多好啊!”“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家乡能修长江大桥。”


  故乡迎来了架桥的希望

  先生少小时的生活,一遍遍地复制着水乡儿童的生存过程,一直到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几百年上千年没有变化,后来经过我们最后一遍复制后被扔进了历史的长河。江边的河堤和河滩上放牛、捡牛粪做牛粑粑贴在土墙上干了做柴烧、在小河里狗爬式游泳、在小河的泥浆下捉团鱼、在阳家湖里几百人排成一队用撖网子撖鱼,没有不会游泳的男孩子。


 “外星人”的到来给宁静的故乡带来了修桥的希望,先生用小孩子的眼光告诉大家当时的兴奋和激动,更重要的是分享着建桥后人们喜悦的心情。更多的是一种希望。

  “大人告诉我,青龙山要修过江大桥了,那一宿,我被稻田里的蛙声和江边传来机器的隆鸣声,搅扰得失眠了,几乎整夜都迷糊在美丽的童话世界里,脑里反复出现的都是些怪异桥的影子。”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先生开始长大,在极度困难时期,先生已学会挖野菜充饥,学着长辈的样子削楝树皮磨制成粉做粑粑欺骗自己的肠和胃。也似懂非懂的知道了在长江武汉修的长江大桥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而瘫痪了。在极度饥饿的环境下,先生已不在意是否饿了肚子,而是仍对修大桥充满期盼和希望。


  一道彩虹贯通长江南北

  一九六五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对于青龙山、沙碛坪人来说,是一个能让大多数村民铭记的日子,“在枝城南北宽阔的江面上,从零号墩到10号墩同时开工,高耸的施工塔架上彩旗飘飘,高大悬浮的船吊式起重机直插云宵,指挥塔吊前,工人们打着旗语的铁哨声,灌注混凝土振动棒沉闷的轰隆声,喧闹喇叭声。汇成气势雄浑的交响曲,组成了跨世纪工程的壮丽画卷。整个工地一片沸腾,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现实;一种神话般的感受和天籁般的美妙;一种登峰造极般的壮观和震撼,向着‘帝修反’和贫穷落后宣战,喧嚣声震颤着青龙山麓。它象征着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伟大‘701’争气工程开始了。”枝城长江大桥开始建设了。


  先生用着实的笔调详实地记叙了修桥的过程和经过,以及建桥的意义。


  枝城长江大桥是战备桥:故土1975年底才通电,当时长江大桥的路灯是晚上的一道风景,在我们家门口能清淅的看见。小时候的我们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大桥的灯突然熄灭,说明有大船要经过。熄灯后不到半小时就能听到长江航行大船的汽笛声。再过二十分钟后就又能看见大桥亮灯的风景。


  长江大桥工程是三线工程:没有受到文革的太多冲击。小时对文革印象还是非常强烈的。一次在队屋广场上,两派要干仗了,来了一位腰别手枪的解放军干部,用方言大声喊着“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毛主席语录,当时双方的造反派高声地喊下他的枪。我的一个有学问不参加任何一派的叔叔上前用“你们不要脑壳了吗?”的这句话制止了双方造反派的行为。


  当时的白洋区沿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造反派头目纠集一批人,不知从那里弄来一门大炮,几个人试射几炮,想轰掉正在建设中露出水面的江中桥墩,幸好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懂炮的,几发炮弹都落入江中。后来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几个人都捡了一条命。


  长江大桥是战备桥,也是便民桥。先生细致地讲述了孔庆德中将修改建桥方案的过程:枝城长江大桥采用了两套图纸,北边青龙山岸采用武汉长江大桥方案,南岸枝城段采用南京长江大桥方案,是长江上的第三座长江大桥。最终修改为采用主桥铁路腰挎两边的公路桥方案。一九七一年顺利峻工。

  
  通车典礼的场面至今留在脑际,一个蒸汽火车头,正面挂着巨幅的毛主席画像,徐徐从北边的焦枝铁路上开过来,过桥过入枝柳铁路,火车头上扒满着庆祝的工人,从此焦枝铁路和枝焦铁路合并为焦柳铁路。四乡八邻的人们,人人戴着毛主席像章,拿着大队开的介绍信或工作证从桥上东边公路桥上走过去又从西边公路桥上走回来。


  修建大桥是每位母亲的牵挂


  先生亲自参加了枝城长江大桥的建设,拿着生产队的工分,吃着大桥局负责的生活补助饭,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周边的民工上了多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已成年的长兄和长姐都在大桥上。还有青龙山的大表兄,大姐的男朋友等,母亲每天收完队里的工收拾完一家大小后就是等待他们回来。


  建设的工地上虽然有防护网,但那时没有现在的设施和设备,在大桥上工作时不小心掉下去即使摔在防护网内,生命的存活率也是很低的,几乎每周都有人摔死,枝城现宜都二中门口的山上叫陈坡老的山上掩埋了大部分建桥民工的忠骨。那时对生命的尊重是远远不够的,人死了就死了,也没有抚慰金什么的,更有甚者还埋汰死者做事不小心。


  先生说道这段经历,完全是一种自豪:“在那个火红的岁月,南北两岸近2公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军歌阵阵,机器轰鸣。桩锤震撼,十里夜空,灯火灿烂,焊花飞舞,通宵达旦。在这个难于忘却的大桥建设记忆中,我不仅见证了大桥建设始末,还有幸加入其中,那时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拿着生产队的工分,吃住都在家里,但干的都是装卸、绞绊水泥等力气活。早上迎接朝阳上班,白天伴随歌声干活,晚上枕着涛声入眠。如此循环往复三个月。”


  先生肯定经历过工友的逝去,也每天接受过母亲的叮嘱。


  长江大桥是游子对故乡的热爱


  我与先生同属龙,但小先生一轮,离开故土枝城长江大桥边的沙碛坪也有了四十多年了,但每天的梦中离不开故土的土墙屋、菜园子壁、长江大堤上的牛粪、阳家湖的鱼虾、诺溪的团鱼和泥巴、满田的小麦和棉花、青龙山上的橡子树和绿豆菌,还有枝城照相馆的灯光、街上的菜场、供销社的水果糖、街角三、两分一枝的甜甜的冰棒,更重要的是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银光、晚上灯光透亮的枝城长江大桥。


  先生爱青龙山,我爱沙碛坪,我们都爱顾店故乡!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九月菊花
  • 发表于:2019/11/23 7:47:36
  • 来自:本机地址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小时对大桥的向往!人到中年对故乡的眷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让人历历在目!为佳作点赞
莫名
莫名: 原文写得好,文评也写得好,堪称合璧!
2019-11-23 08:38:01 回复
  
  • 春云
实名认证会员俱乐部高级会员
  • 发表于:2019/11/23 9:44:00
  • 来自:广西南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薛会长的文章和畅饮枝江的文评都精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啊!那艰难而震撼的一幕幕在二位老师的笔下生动再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