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主题: 从“海椒”说起

  • 思量
楼主回复
  • 阅读:18778
  • 回复:4
  • 发表于:2018/10/9 15:15:1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枝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海椒”说起(外一章)

海椒,就是辣椒。有的地方叫广椒叫辣椒,是因为它味道辣。叫广椒,是不是从两广传进中国大陆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家乡我们从小就叫它海椒。后来在外地生活,从来再没有听人叫它海椒,在别人面前我也再不叫它海椒,我怕出洋,总以为这仅仅是湖北枝江百里洲的地方方言土话,说了别人听不懂,反而闹笑话。

几十年过去了,突然出现了情况,还不光是百里洲的人叫海椒,也可能枝江人是这么叫,而且发现外地也这么叫,还是上了书的。2018年春节后,我买了一本易中天的《大话方言》,上面说辣椒又叫番椒或番姜,四川人叫海椒。这把我几十年禁固的思想颠覆了,可是他并没有说湖北有人也叫海椒。不过我在湖北有时候外地开会,的确没有听人叫辣椒为海椒,大概是枝江距离四川地域比较接近的缘故吧,中间有一个重庆市,重庆原来也是四川的一部分。四川湖北都是方方言语系的。

话又说回来,宜昌地区也是靠近四川、重庆的,我在宜昌地区一些地方开会,可从来没有听他们哪里讲话把辣椒叫海椒的是不是他们都和我一样把自己的方言土语“隐藏”起来了,我看不一定。我在当阳工作时,当阳人把海椒平时也不叫辣椒,根本不叫海椒,在老乡家里,把辣椒叫“翘椒”。

1957年,初到当阳县工作。我在参加湖北省土地规划训练班学习回县,在慈化指导组胡场乡火光农业社进行试点。我住在技术员黄家模家,黄妈妈做晚饭,问我吃不吃“翘椒”,我没有听清楚,但是我知道,我们要和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所以即便是没有听清楚,我也爽快的回答:“您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旁晚黄家模夫妇回来,乘着凉快,把小桌子搬到在屋外吃晚饭。黄妈妈给我俸来一大块菜,叫我吃“翘椒煎鸡蛋”,黄昏光线差,我没有看清楚,吃了不大一块,马上咳漱不止,黄妈妈知道我吃“翘椒”不行,要我用水漱口,以后就改用“韭菜煎鸡蛋”。实际上当时我是可以吃辣椒的,还可以“鲊海椒笨饭吃”,可能是黄妈妈的辣椒太辣,也可能是不知道翘椒就是辣椒,思想准备不足的原因造成的,不过我知道了这个地方把辣椒不叫海椒,而是叫翘椒。

从此我注意了当地方言的学习。第二天早晨我用脸盆洗衣服,黄妈妈说洗完了可以用篓子拿到堰塘里去清洗,我口里说“好”,心里却不“疑暗”(方言:想法不一致):在枝江家里,篓子是用来装几十上百斤棉花或者物品的大件篾器,怎么要我用篓子装两件衣服,哪怎么好拿?好在黄妈妈很快把竹篮子和棒槌放在我旁边。我这才明白:当阳人说的篓子就是枝江人说的篮子。枝江人说篮子是有提把的,篓子是没有提把的。当阳人把枝江人说的篓子叫花篓子。

接着在土地规划中,知道了那里把土地分成水田与禾田,禾田就是我们说的旱田。那里有大片的河滩地可以发展芦苇,当地群众把芦苇叫“荻胡子”。我不仅学会了很多当阳方言,向老农收集了许多农谚,还用我学到的当阳方言土语与当地同事开玩笑“打嘴仗”。

张世亮2018913

方言土语话短长

有时候对家乡的方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感觉方言丰富、生动、亲切;另一方面方言土语也有它无奈的一面。

一是方言土语丰富。有一些词语,只有枝江话,百里洲的话才能表达出来,用普通话没有相近的词语可以表达,有的即使词语相近,也觉得没有枝江的方言土语表达透彻。例如“槐(huai上声)秧”的huai,是一个动词,是用手拔水稻秧苗,不是向上拔,也不是向两旁拔,而是向内往自己面前拔,有时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叫“槐”过来,比“夺”字方向和速度表达的更清楚。又如动词“du阳平(音独)”,枝江方言是提起来重物向下用力,就是民间故事里“du(独)死野人嘎嘎”,普通话里有“甩”、“扔”、“捶”、“砸”,都无法表达枝江方言的方向和力量的具体含义。

二是方言表达更生动。例如同样是发抖,枝江土语就可以把不同情况的发抖说的不一样。说冷的发抖是冷的“赊赊身”,赫的发抖是吓的“禅禅身”。

三是感觉是亲切从小与亲人们在一起,与儿时的同学玩伴在一起的语言,在外多年也是忘不掉的,本来我也没有走多远,就在邻县当阳工作了一段时间,十多年后,我在渡船上两个年轻人对话,一个说,莫“日北”(说假话),一个说不“神西”(开玩笑),起来是那么亲切,在当阳是肯定听不到到。看到自己家乡作家的作品,内容插有少量家乡方言,更是拉近了家乡读者和作品的距离。

尽管枝江方言既丰富又亲切,但是在外地工作交流中都必须尽力把自己的方言“隐蔽”起来,这是因为方言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是方言的地域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家听得懂,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人,就听不懂,不然解释和翻译就要多花好多时间,

二是这些方言土语写成文字有许多话就没有法用文字表达。只有注音,还要注明声调,声调不一样,意思也完全变了。看来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推广普通话。不然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大家谈话也谈不拢或者不容易谈到一起。表达在文字上,在文学作品中,要让读者能够读懂你的著作,接受你的感情,就要少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语言文字。

话说回来,方言土语虽然不适宜发展和推广,但是一个地方的方言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期发展来的,是当地的地方文化遗产,在地方文学作品中,在文艺作品中都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在地方戏剧、歌曲、曲艺、小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可以想象在汉剧中完全是北方的普通话,肯定会让观众大跌眼镜。即使在普通文学作品中有时穿插少量地方语言,不仅可以体现作品的地方特色,还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张世亮2018917日)
  
  • 陈彬
  • 发表于:2018/10/10 2:45:29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点赞
我为农民唱赞歌!
  
  • 九月菊花
  • 发表于:2018/10/10 21:28:53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学习了
  
  • 思量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8/10/14 9:52:01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
  
  • 老农
实名认证会员论坛巡视员铁杆网友论坛版主论坛高级顾问论坛首席
  • 发表于:2018/10/25 20:17:00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张世亮老先生如此高龄,笔耕不辍,美文不断,令我等汗颜! 枝江的方言有一部分是假方言,即将雅言说变了。我小时在乡下,老人们常说“你不要跟他一般尖子”,实为“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更多的是不知出处,如“化子”“马留光”“嘎嘎”“神稀”“哈糊”等。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